东吴为什么被称为江东鼠辈?周瑜死后19年,次子周胤被孙权关入大牢,周瑜最终绝后;

武某人 2025-11-22 17:23:23

东吴为什么被称为江东鼠辈?周瑜死后19年,次子周胤被孙权关入大牢,周瑜最终绝后;吕蒙替孙权杀了关羽,孙权担心刘备报复,转头就把吕蒙宰了;陆逊晚年,三天两头被孙权莫名其妙的痛骂,吓得郁郁而终。 公元256年,陆逊病逝于白帝城外。那一年,他已多年不问政事,闭门谢客。孙权在他弥留之前,仍连发数封斥责诏书。堂堂丞相,未得赐死,却被活活逼到无言离世。 而早在此前,陆逊已隐隐察觉,自己虽身居高位,但言语再多已无分量。他原以为功勋和姻亲可以为自己保一份安稳,没想到也不过是另一种“利用期”。 再往前看,吕蒙的结局更为突兀。 关羽死后,刘备举全国之力伐吴,孙权陷入恐慌。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吕蒙突然病重。朝廷未有明确公告,仅称他“病中卒”。史料仅提“为之惨戚”,但未明其病源。 这位白衣渡江、巧取荆州的大将军,在刚完成一场战功赫赫的军事行动后突然离世,实在令人疑窦丛生。 吕蒙之死,直接导致荆州局势震荡,关羽旧部归西蜀,孙权需连夜应变。但从后续行动来看,朝廷并未追究吕蒙军事决策,反而将荆州战果归于孙权谋划之功。吕蒙,成了牺牲者。 而如果把时间再往前推,那场关押周胤的风波,已埋下种子。 周胤,周瑜次子,曾任建昌督、骑都尉,仕途虽不算顶级,却也称得上安稳。可在一场莫名的政务风波后,他被指“酒后失职”,入狱未出。朝中多位重臣联名上疏求情,却无一奏效。 这其中有诸葛瑾、步骘等人,他们的共同点,正是皆出自淮泗旧部,与周瑜同源。这场求情在孙权眼里,早已超越周胤本人,变成一场集团式“对抗”。 此后,周氏一脉渐被边缘化,子嗣无以承爵,最终“绝祀”。 三人命运不同,却有共通之处。他们背后,无一不是代表东吴不同阶段的力量体系。 周瑜一系,象征早期淮泗外来功勋;吕蒙代表非士族出身、为孙权倚重的寒门武将;陆逊则结合功勋与江东世家,是孙氏政权融入地方的中坚桥梁。 可这三股力量,在不同历史节点,都遭遇了同一个结局:被削权、被控制,甚至被清除。 这就是孙权维系政权结构的方式。他深知,江东地方士族力量复杂,外来功臣或功高震主,武将又可能尾大不掉。于是,在不同时期,他采取了切割和替换的策略。 打压周胤,是对淮泗旧臣的清洗; 疑杀吕蒙,是将关羽之死的代价转移; 逼死陆逊,则是遏制江东士族影响力外溢。 孙权靠着这种极致平衡术,使政权在其手中维持数十年不倒。但也因此,江东人才体系始终无法稳定形成。功臣疑心重重、将领明哲保身、士族心存顾虑。 当曹魏压境、西蜀退守之际,东吴原应团结用人,反而出现“无人可用”的局面。那些能带兵、能理政的人,不是被猜忌致死,便是主动沉默避祸。 到了孙亮、孙休时期,东吴朝政频出纰漏,官员轮换频繁,军中将帅频繁更调,根源皆可追溯至孙权晚年的权术遗产。 东吴最终未亡于兵败是溃于信任体系的断裂。当一个政权最信不过的人是自己培养起来的功臣时,那权力的堡垒也已注定摇摇欲坠。 “江东鼠辈”这句话,本是敌国讥讽,但是孙家人自己把这个帽子接住了。

0 阅读:59
武某人

武某人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