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球地位未定:日本防卫大臣访问琉球有玄机 日媒11月22日报道,首次以防卫大臣身份访问冲绳县的小泉在谈及战时可容纳居民避难的防护设施时指出,需要建设具备中长期避难功能且结构坚固的设施,并表示将为确保先岛群岛避难设施顺利推进提供必要支持。 小泉防卫大臣就任后首次视察冲绳县,22日下午在宫古岛市航空自卫队分屯基地查看雷达站等设施后,到访石垣市海上保安部。 随后小泉对记者表示:"应对朝鲜弹道导弹等空中威胁是最重要课题之一。为坚决捍卫领土、领海、领空,将努力向当地民众细致说明并及时提供准确信息。" 鉴于所谓"台海突发事态"等因素,关于为邻近先岛群岛居民配备防护设施的方针,他说明道:"在避难目的地较远地区,需考虑民众在紧急情况下被迫滞留的可能性,因此必须建设可支持中长期避难且结构坚固的设施。" 此外他强调,为切实推进避难设施建设,将在尊重地方政府计划的基础上提供必要援助。 小泉提到朝鲜的“导弹威胁”外,还提到所谓“台海突发事态”,即针对中朝的意味很浓。 日本防卫大臣此次访问琉球的核心意图在于强化其西南方向的军事存在,并直接回应中国关于琉球地位未定的讨论。 琉球群岛,特别是宫古岛、石垣岛和与那国岛,地处西太平洋第一岛链核心。其中,与那国岛距台湾仅110公里,战略位置极其重要。日本在此部署反舰导弹、电子战部队,并计划新建130座弹药库,旨在将琉球打造成监视和封锁中国海军前出西太平洋的“不沉航母”。防卫相亲临视察,意在加速推进这些军事设施的落实。 中国官方及学者近期援引 《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 ,强调日本主权仅限于本土四岛及盟国指定小岛,从国际法层面质疑日本对琉球主权的合法性。防卫相在此敏感时刻到访,并通过视察自卫队设施展示“行政控制”,是一种强硬的法律与政治宣示,试图抵消中国论述的影响。 面对琉球民众因历史遭遇和现实军事负担(承担了超过70%的驻日美军设施)而普遍存在的反战情绪与不安,防卫相在访问中强调“当地的理解与合作不可或缺”,旨在缓和矛盾,为后续持续的军事化行动寻求必要支持。 此次访问并非孤立事件,而是日本长期国家安全战略的一部分,主要服务于以下宏观目标: 日本已将台海“有事”视为重大安全关切。其在琉球的军事建设,如在与那国岛部署可覆盖台湾北部空域的部队,并举行以台海冲突为背景的疏散演习,核心目的之一便是在台海生变时,能够快速实施军事介入,配合美军行动。 琉球是日美安保体制的核心。日本通过主动加强琉球防务,并将部分美军基地的职能“本土化”,有效分担了美国的防务压力,从而强化同盟关系。这种转嫁也使得日美同盟带给日本本土的负面影响得以最小化。 日本的行动也透露出通过加强自身军力建设,在亚太安全秩序中谋求更大自主性和影响力的意图。例如,其正考虑支持美国军舰在日本维修,以深化防务合作。 理解当前局势,离不开对琉球历史与法律地位的审视: 琉球原为独立的琉球王国,与中国明清两代保持数百年的宗藩关系。1879年,日本通过“琉球处分”强行吞并琉球,设冲绳县。这段被殖民的历史是琉球人民族认同的根源。 根据《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日本主权范围限于本土四岛,琉球前途由盟国共同决定。尽管美国在1972年将琉球的“行政权”移交日本,但主权归属在国际法上并未明确解决,这为今日的争议埋下伏笔。 日本的举动必然引发中国的强烈反应和地区的安全忧虑。 针对日本的步步紧逼,中国采取了外交、法律与军事的多维反制。除重申琉球地位未定外,解放军四大战区近期同步高调展示战备状态。火箭军的东风导弹部队也已进行针对性部署,形成强大的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可对琉球群岛的军事目标实施有效威慑。 日本的军事化行动与中国的强力回应,构成典型的安全困境,使得东亚地区的军备竞赛与对抗风险显著上升。琉球群岛再次成为大国博弈的前沿,其和平与稳定面临严峻挑战。 总而言之,日本防卫大臣访问琉球,是日本在历史遗留问题与紧迫地缘政治竞争交织下的一个战略性落子。它不仅关乎当下的军事部署,更牵动着亚太地区未来战略平衡的走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