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皮定均看上了女干部张烽,就让县长去说媒,张烽听说了县长的来意后,拒绝

红日观全局 2025-11-23 18:49:06

1940年,皮定均看上了女干部张烽,就让县长去说媒,张烽听说了县长的来意后,拒绝道:“他条件很好,但我不想嫁给他!”   1940年夏天,河北涉县县政府办公室里,一场“不期而遇”的相识,成了中国革命战争年代最动人的情感开端。   皮定均,时任八路军太行五分区司令员,刚刚带兵打完河南店伏击战,干净利落地歼灭了300名日军,风头正劲,名声响亮。   可就是这么一位指挥千军万马的战场英雄,见到张烽的第一眼,心就不安分了。   张烽当时是涉县妇女救国会主任,工作干练,气质出众,高挑的个子,瓜子脸,一双大眼睛神采奕奕。   可她对皮定均压根没看一眼,径直走进办公室汇报工作,皮定均当场就跟县长郑晶华说:“这姑娘不错,把她介绍给我做老婆。”还开玩笑说,事成之后一定“重谢”。   可这门亲事刚提出来,就被泼了冷水,张烽听说媒人是县长,满脸疑惑,再一听是要介绍给皮定均,话也不拐弯:“他条件很好,但我不想嫁给他,我不想嫁军人!”   她不是矫情,也不是怕吃苦,而是亲眼看着身边一位位妇女成为寡妇,战争时期,军人的配偶,等于是随时准备面对生离死别,张烽打心底里抗拒这种命运。   皮定均没恼,也没借职权施压,他换了一种方式,从战场写信给张烽,讲前线的情况,也关心她的工作。   信件里没一句甜言蜜语,却字字真诚,就这么写了三年,皮定均把追求变成了一场“长期战役”。   1942年底,皮定均找来行署科长刘湘屏帮忙,两人一起去看戏,《孔雀东南飞》,戏还没开场,气氛就尴尬得可以。   张烽回去后,写信表达态度:“党校学习期间不谈恋爱。”这话说得很有分寸,也很明确。   到了1943年,事情有了转折。刘伯承出面,安排新任政委徐子荣出马“撮合”,皮定均依旧态度坚决:“我就要张烽。”   徐子荣三次登门,张烽的家人也轮番劝说,但真正打动她的,是皮定均那一封封错字连篇的信。   张烽不但没生气,还一个个把错别字改了再寄回去,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这样的“批改信件”,成了两人最特别的交流方式。   张烽心里开始动摇,不是因为别人劝得多,而是她看到了皮定均的坚持和尊重。   她说:“我爱的是他的人,而不是他的地位。”这句话是从“不想嫁”到“愿意嫁”的真实写照。   1943年6月底,两人在河南林县合涧镇上庄办了婚礼。没有宾客高谈阔论,桌上只有炖肉、水煮萝卜和馒头,场面冷清,被战友们笑称“哑巴婚礼”。   结婚三天后,张烽就回了岗位,皮定均转战豫西,夫妻俩聚少离多。   1946年,战争进入关键阶段,皮定均奉命率“皮旅”7000人掩护5万主力突围,他说:“牺牲也在所不惜。”   张烽那时怀孕七个月,也跟着突围,她乔装成村妇,爬火车顶,趟过冰河,途中还听到有人在密谋要抓她,只能连夜逃命。   结果不幸的是寄养在涉县的大儿子皮豫北病重夭折,突围途中早产的女儿皮桐柏也没挺过来,张烽在战火和丧子之痛中,挺过来了。   这一段经历,把她彻底改变了,那时她不再是担心嫁军人会成寡妇的小姑娘,而是一个愿意与丈夫并肩作战、生死相依的女人,她后来曾说:“我不后悔。”   1949年之后,夫妻二人终于迎来和平年代,皮定均因战功卓著,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是毛主席亲自批的,理由很简单:“皮有功,少晋中。”   他先后担任兰州、福州军区司令员,张烽也没闲着,任军区直属政治部副主任,继续扎根军队工作。   但好景不长,1976年7月7日,皮定均带病乘直升机前往漳浦视察演习,因大雾撞山遇难,长子皮国宏也在机上。   一家之主和长子一同牺牲,消息传来,张烽没有当众落泪,但私下痛哭无数次。   她向中央提出请求,皮定均的骨灰一半安葬在战斗过的登封烈士陵园,一半留在遇难地灶山,她说等她百年后,愿意在那个地方与丈夫合葬。   2009年,张烽去世身边仍保存着皮定均当年写给她的信,两人留下的不止是战地情书,还有后代传承。儿子皮国涌成了海军少将,继续走在军人这条路上。   这段感情,起初是皮定均“看上了”张烽,张烽却用一句“不想嫁军人”拒绝到底。   可到最后,她不仅嫁了,还陪着他走完了战火、和平与生离死别,对那个年代的革命者来说,婚姻从来不是浪漫的开始,而是并肩战斗的延续。   那个年代的爱情,没有玫瑰,也没有誓言,只有硝烟中的信任、坚持和共同信仰,皮定均和张烽的故事,就是那段历史最真实的缩影。   张烽亲手为皮定均墓碑选了“雪花青”石材,亲笔题词“忠诚一生”,这四个字,是她,也是他,一生的写照。   信息来源: 《毛主席喜爱的传奇名将皮定均,中原突围创奇迹,三战张灵甫成为佳话》——党史博彩

0 阅读:51
红日观全局

红日观全局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