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多个国家开始站队,美国这才意识到,中国布局12年的大棋局已经成型   当

顾议史实 2025-11-24 12:09:32

50多个国家开始站队,美国这才意识到,中国布局12年的大棋局已经成型   当美国还在忙着用“印太经济框架”画大饼时,中国已经在实地动工、铺路修桥、货车开进了欧洲腹地。   很多人一听“一带一路”,下意识以为中国就是在非洲修公路、在中亚挖隧道,但事实远比这复杂。   比如,中老铁路一开通,越南的运输成本直接降了30%;肯尼亚修了条蒙内铁路,GDP涨了1.5%;希腊比雷埃夫斯港被中企接手后,集装箱吞吐量从80万箱飙到500万箱,成了欧洲的物流中枢。   看上去是修桥铺路,实际上是把“陆锁国”变成“陆联国”,把孤立的市场变成连通的经济带。   中欧班列过去12年运了4000亿美元的货物,把中亚和欧洲东部的物流网络彻底打通,简单说,这些工程不单是“过境项目”,而是把一条条“经济血管”接到了全球南方国家的“心脏”上。   美国的“印太经济框架”也想搞事,但搞到现在,谈了两年没谈出实质内容,没有市场准入、没有关税优惠,甚至连个像样的基础设施项目都没落地。   东盟国家看得直摇头,柬埔寨学者直接说,这是“拿合作说事,实则搞地缘政治”。   一带一路不仅有看得见的铁路、公路、港口,还有看不见的规则、技术和人心,比如中国和36个国家搞起了“丝路电商”,推动数字经济对接;在哈萨克斯坦、巴西搞风电、光伏,给发展中国家解决了能源短缺的大难题。   这些项目背后的逻辑很简单,你需要什么,我来帮你建,而不是像美国那样,搞一个框架,先定规则再谈合作。   更重要的是,中国的项目是真落地、真见效,阿富汗的松子出口到中国后,农民收入翻了几番;孟加拉的女工因为中国投资的服装厂,有了稳定的工作和社保。   相比之下,美国的“供应链韧性”就显得有点抽象,说到底,如果没有实际利益,谁愿意为你的“价值观”买单?   当中国和150多个国家签署合作协议的时候,美国的朋友圈却越来越小,2023年,中国与共建国家的贸易额已经占到中国外贸总额的一半,东南亚的基础设施市场中,中国企业占了六成以上。   美国想用“印太经济框架”来围堵中国,结果却被自己画的圈子绊了脚,连欧洲媒体都忍不住批评,这框架缺乏市场准入承诺,根本无法满足亚太国家务实发展的需求。   曾经被嘲笑的“基建外交”,如今成了发展中国家的“生命线”,从中亚到非洲,从南美到东南亚,一带一路正在把原本边缘化的国家拽进全球经济体系,帮他们从“资源出口国”转型为“制造中心”。   而这些国家也在用实际行动表达态度,站队中国,不为意识形态,只为发展机会。   特朗普在重新入主白宫后,试图重启美国的全球经济影响力,但这次他面对的不是一个“野心勃勃的中国”,而是一个已经落子成局、网络成型的全球合作体系。   “一带一路”的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又有多个国家的政要亲自参会,还有许多欧洲国家都派出高级代表,纷纷表达继续合作的意愿,场面之大,阵容之强,直接让美国媒体感叹:“全球南方正集体转向中国。”   中国的策略从来不是拔高姿态去领导谁,而是用实打实的项目、看得见的成果,让各国感受到合作的温度和发展的希望,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一句话说得很直白:“我们要的是伙伴,而不是主人。”   这句话,不只是对中国的肯定,更像是对美国那种高高在上的“指导式合作”的当头一棒。   12年前的一带一路,如今已不再是一张地图上的愿景,而是一个连接全球、影响广泛的现实网络。   修的不是路,是信任;建的不是桥,是未来,面对一个不断壮大的合作联盟,想靠口号和框架对抗,显然已经来不及了。   美国醒得有些晚,但这盘棋,中国早就下好了开局,接下来,谁能抓住“新规则”的红利,谁就能在全球经济的新游戏中占据先机,而中国,已经不再是那个起跑线上的挑战者,而是赛道上的引领者。 信息来源:来华出席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外方领导人及嘉宾陆续抵达北京——新华社

0 阅读:3
顾议史实

顾议史实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