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解放战争缴获了很多炮,但等到了朝鲜战争依旧缺炮,原因就在于我军将掷弹筒和迫击

昱信简单 2025-11-24 13:40:18

虽然解放战争缴获了很多炮,但等到了朝鲜战争依旧缺炮,原因就在于我军将掷弹筒和迫击炮也划到火炮里面。比如说辽沈战役有9000门火炮,这里面掷弹筒有4000多具,各种迫击炮加起来又占了3000余门,算下来步兵炮、野战炮、榴弹炮压根就没多少,到了朝鲜战争当然缺炮了。 解放战争后期,各野战军的“火炮数量”成了部队整编报告里的亮眼数据。 但跨过鸭绿江时,这些数字背后的真实重量——骡马驮着山炮在朝鲜北部泥泞山路上蹒跚的身影——才逐渐显露。 辽沈战役全程缴获4700多门炮,榴弹炮仅170门,锦州战役打下7门,长春守军投降交8门,其余多来自廖耀湘兵团的溃散;这点家底摊到几十个军里,一个军平均分不到两门105毫米以上的重炮。 为什么解放战争缴获的“万门火炮”,到了朝鲜战场却几乎派不上用场? 志愿军每个师配12门山炮,五百多公斤的炮身靠骡马拖拽,步兵轻装急行军时,炮兵大队常掉在后面。 更大的野炮、榴弹炮依赖汽车牵引,白天一动就遭美军飞机轰炸,夜间摸黑赶路又常陷进雪坑,重炮根本跟不上穿插节奏。 有人或许会说,解放战争的运动战不也靠这些轻型火炮打赢了? 但朝鲜战场不同——美军一个师就有上百门105毫米、155毫米榴弹炮,火力密度是解放军野战军的十倍以上,轻型迫击炮在这种钢铁暴雨面前,连掩护步兵冲锋都勉强。 统计时将掷弹筒、迫击炮与重炮混为一谈,导致对自身火力的误判;而后勤保障的滞后——缺乏机械化运输工具,又无法对抗美军空中封锁——让本就稀少的重炮成了“聋子的耳朵”。 第二次战役清川江畔,美军第2步兵师溃退时扔下46门105毫米榴弹炮、18门155毫米榴弹炮,这一个师丢弃的重炮,比四野南下时全军的150毫米榴弹炮总数还多。 志愿军战士摸着冰冷的炮管才明白,真正能把山头炸平的重炮是什么感觉——过去那些“火炮”,不过是步兵手里的大号手榴弹。 前几次战役,志愿军只能靠夜间穿插、白刃格斗撕开缺口,重炮使用率不足5%。 直到阵地战阶段,苏联援助的122毫米、152毫米榴弹炮和火箭炮陆续抵达,上甘岭战役的千炮齐鸣,才让“火力不足恐惧症”有了缓解。 解放战争的“万门火炮”是数字的胜利,朝鲜战争的“缺炮窘境”是现实的耳光。 这提醒我们,武器装备的价值从不在账本上的数字,而在能否跟着步兵的脚步,把炮弹准确砸进敌人的阵地

0 阅读:275

猜你喜欢

昱信简单

昱信简单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