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阅兵,英国、法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的元首一个都不来。很多人以为他们不来是我们的“没面子”。错了!他们不来丢的不是我们的面子,而是他们自己先辈的脸!中国这场阅兵从来就不是为了请客吃饭,我们是在替那场战争中所有牺牲的亡灵点一炷香! 2025年的北京,天安门广场上铁甲轰鸣,礼炮齐鸣,红旗如海,但台下,少了几个“熟面孔”几个西方国家的总统都没来。 有人笑了,说这是中国“社交圈”的滑铁卢,但真相往往不在热闹处,而藏在冷板凳里,缺席的这几位,真不是不给中国面子,而是不想面对自己历史的镜子。 中国打了14年抗战,牺牲了3500多万人,而西方的教科书,往往从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写起,仿佛中国的抗战只是某段“配角剧情”。 这么多年,一些国家习惯了用诺曼底登陆、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和柏林墙倒塌来讲“英雄史诗”,但却很少提到重庆被炸、南京被屠、滇缅公路的血汗。 中国这场阅兵,是在补一节历史课,但西方元首不来,不是没时间,也不是没飞机,而是不愿意承认这课他们从来没认真听过。 承认中国的抗战地位,等于承认他们长期忽视甚至有意忽略的历史真相。这不是面子问题,是认知的角力,是叙事的博弈。 很多人以为国家阅兵就是外交“请客吃饭”,谁来了就给面子,谁不来就尴尬收场,但中国的九三阅兵,压根儿不是外交舞台上的“秀”,而是对那场战争中牺牲者的肃穆敬礼,是历史的再声明,来的不来,其实都改变不了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流过的血、付出的代价。 而且,2025年的阅兵并不冷清,普京、金正恩、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老挝、哈萨克斯坦……26国领导人坐在观礼台上,代表了另一种国际态度:不靠美国点头,不看英国眼色,自己决定来不来。 反观西方国家的动作,倒像是“集体请假条”,表面理由是“行程安排”,但背后其实是政治考量。 日本持续对外呼吁各国不要参与中国纪念活动,声称中国“过度聚焦历史”,这话听着眼熟,因为十年前他们就这么说过。 2015年,捷克总统顶着压力来北京阅兵,他的发言人说得清楚:“这是捷克的主权决定。”言外之意,其他欧洲国家则要看美国的眼色行事。 十年过去,局面依旧,这并不是西方“无意见”,而恰恰是他们不愿面对中国作为战争胜利者身份的“沉默抵制”。 西方掌握着全球主流话语权,他们通过影视剧、历史教材、游戏叙事,把二战打造成了“美欧联军战胜邪恶”的胜利剧本,中国的角色,要么缺席,要么被边缘化,但中国的阅兵,就是要打破这种“集体失忆”。 正如新加坡学者说的,那是一场没有硝烟的认知战,你不承认我,不代表我不存在,你不来,我照样鸣炮奏乐、致敬先烈;你缺席,我也不会停止讲出那段被你剪掉的历史。 在一些西方媒体眼里,谁参加中国阅兵,就是谁“向北京靠拢”,但这种解读方式,本身就暴露了他们看待国际关系的工具化思维,他们眼里没有对历史的尊重,只有地缘的计算。 中国不靠“谁来谁走”来评判国际形象,而是用实际行动告诉世界:历史不能被选择性记忆,尊重不能靠谁的点头。 来看2025年的阅兵,东盟国家几乎全员到场,中亚五国悉数派出高层,非洲和拉美国家也有稳定参与,甚至连一些欧洲国家也派出了代表团。 这些国家,没有被西方的话语框架束缚住选择,他们从历史中看到了另一种真实:中国,不是配角,而是抗战主力军。 有人说,西方元首没来,是给中国难堪,但从现场的气氛、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度,再到媒体报道的热度,根本看不出什么“冷场”,反而是那些没来的人,错过了一个站在历史正确一边的机会。 他们缺席的,不只是一次纪念活动,更是一次国际认知的重塑,他们的椅子空在广场上,但更空在历史叙述里,而中国,正在用自己的方式,把那段曾被掩盖的记忆重新端上世界舞台。 这不是谁的胜利秀,而是对亡灵的告慰;不是外交的排场,而是历史的清算,中国不需要谁来背书,只需要世界记得,那场战争里,中国人不是观众,而是主力。 一场阅兵,阅的是历史,也是现实,西方元首的缺席,不是中国的尴尬,而是他们自己的失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