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报!快报! 日本冲绳县突然宣布了! 11月20日,日本冲绳县警方通报一起驻日美军涉性暴力事件。 一名20多岁的驻日美军士兵,于今年6月在美军基地外涉嫌强制猥亵一名未满18岁的当地少女,受害者呼救后嫌犯逃离现场。 这起时隔五个月才公开的案件,像一块石头砸进冲绳民众早已积满愤懑的池塘——少女呼救时攥紧的校服袖口还沾着泥点,而嫌犯逃回基地后,日本警方连传唤都要先向美军“申请许可”。 就在两个月前,冲绳法院刚将一名性侵16岁少女的美军士兵判处5年监禁;更早的6月,另一起同类案件的罪犯获刑7年,至今仍在上诉喊冤。 可这些判决似乎成了特例——更多案件在美军基地的“庇护”下,连进入司法程序的机会都没有。 有人说这只是个别士兵的违纪,不能否定整个驻军的纪律性? 但从1972年至今,冲绳记录在案的美军刑事案件已达6200余起,今年前九个月就接近80起,超过去年全年——当特权成为常态,个别案例早已演变成系统性顽疾。 问题的根子藏在1960年签署的《日美地位协定》里:只要美军人员未被当场逮捕且返回基地,日本司法机关便无权直接管辖,必须通过美方“移交”。 这层壁垒像一道无形的墙,让超过六成的案件最终不了了之,起诉率常年低于40%。 冲绳知事玉城丹尼每次事发后都要去美军基地抗议,得到的回应永远是“加强教育”的空头承诺;当地民众举着“还我安宁”的标语上街,却挡不住中央政府的“软处理”——除了“深表遗憾”,便是“考虑同盟关系”的托词。 这种用民众安全换取的“同盟稳定”,究竟是谁的稳定? 当放学的孩子绕过美军基地围墙时,母亲们总要多望一眼;当夜晚的警笛声再次响起,冲绳人已经习惯了“不了了之”的结局。 特权不除,冲绳的黎明,永远带着阴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