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这次没给东京留一丝颜面,正式通知拒绝出席明年1月的中日韩首脑会议。 这不仅是给高市早苗的“主场外交”判了死刑,更是向世界宣告:企图一边在台海问题上玩火,一边在东亚峰会上坐主桌?中国绝不答应! 当高市早苗在东盟峰会将台海局势与乌克兰危机并列、宣称“台湾有事即日本有事”时,当她与菲律宾签署军事后勤协定、试图将南海变成对华牵制前沿时,当她在APEC会场一边承诺恪守一个中国原则、一边与台湾当局人员高调互动时,这场外交斩首已埋下伏笔。 中国外交部的“当前不具备会议条件”八个字,字字指向日本对双边政治基础的蓄意破坏。 作为轮值主席国,日本原计划借峰会完成三重目标:对内以“主场外交”提振45%的低迷支持率,对外塑造“印太规则主导者”形象,同时为2026年修订安保文件、突破“无核三原则”造势。 但高市早苗的战略误判在于,她低估了台湾问题在中国外交中的核心权重——这个被写入中日四个政治文件的红线,绝非可以用来交换经济利益或政治资本的筹码。 从2025年4月窜访台湾到11月国会宣称“存亡危机事态”,她的每一次涉台挑衅都在累积中方的战略怒火。 当10月31日APEC会场边30分钟会晤刚承诺“坚守1972年共识”,次日便在社交媒体使用“总统府资政”错误称谓,这种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操作,彻底透支了中方对其“务实外交”的最后期待。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日本战略转向的双向撕裂。一方面,自民党与维新会的联合政府加速右倾,试图通过渲染“中国威胁”推动修宪强军,2025年防卫预算突破7万亿日元、计划获得“对敌基地攻击能力”,这些动作都在触碰战后秩序的敏感神经。 另一方面,日本经济对中国市场的依存度高达四成,86%的在华日企希望维持合作,这种“安全上对抗、经济上依赖”的矛盾,让高市早苗的外交陷入骑虎难下的境地。 她试图用台海议题的强硬姿态取悦美国与国内右翼,却忽视了一个基本事实:中国对主权问题的容忍度,不会因任何经济利益或外交话术而改变。 此次会议的夭折,暴露了日本“以台制华”策略的致命缺陷。当高市早苗将台海问题与日本“国家安全”绑定,试图复制美国的“战略清晰”时,她忽略了两个关键现实。 其一,东盟国家更看重与中国的万亿美元贸易,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对日本的军事介入保持警惕,不愿成为“新冷战”棋子。 其二,台湾民众的反战声浪正在高涨,30多个岛内团体联合抗议日本染指台海,民进党当局也不敢公开附和“军事同盟”诉求。 这种脱离现实的战略冒进,让日本的“印太主导”沦为空中楼阁,反而加速了自身在东亚的孤立。 中国的拒绝参会,本质上是对“一中原则”的坚决捍卫。 在抗战胜利80周年、台湾光复80周年的特殊节点,任何对历史正义的挑衅都注定碰壁。 当高市早苗内阁试图用“存亡危机”的战争话术为军国主义招魂时,中国用外交缺席传递明确信号。 台海问题是中美日关系的“命门”,任何企图一边在台海玩火、一边在区域合作中获利的幻想,都将被现实击碎。这场外交斩首行动,不是意气之争,而是中国维护主权的必然选择。 正如黄河治理不能头痛医头,对日外交也容不得半寸妥协,因为核心利益的红线,从来没有谈判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