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 日本方面在2022年突然宣布了要提升“反击能力”,并把本十年中后

果不其然。 日本方面在2022年突然宣布了要提升“反击能力”,并把本十年中后段的军费目标抬到占经济体量约2%的区间,同时大规模追加导弹与防空项目。 顺着这条线往下看,舆论场近来时不时冒出“2026年前可能铤而走险、2030年更没底气”的说法,核心意思就一个:抢时间、压节奏,想在还勉强能掰手腕的时候出手。 拿硬账本说话更直观。按国际公开数据,2023年名义GDP中国约为日本的四倍左右,工业门类齐全,从高端材料到整机装配衔接顺畅,供应稳定,这决定了长期的量与质。 反看日本,老龄化、少子化叠加多年低增速,内需乏力,关键制造装备高度依赖外部供给,遇到限制就掉链子,这些是短期内改不了的硬问题。 装备层面更清楚。福建舰已经海试,电磁弹射项目持续推进;055驱逐舰多艘入列;歼-20形成常态化战备;远程常规打击手段覆盖第一岛链内外,这些都在公开画面里出现过。 日本这边,五代机主要靠外购F-35;“心神”只是验证机,后续转入与英意推进的GCAP,但从验证到成军是多年工程;所谓陆基宙斯盾方案在2020年叫停,理由是成本和技术风险。 再把产能摆在一起。中国造船吨位多年世界第一,军工生产线一体化程度高,节奏稳定;日本的海军舰艇建造更讲究小批量、长周期,工业底子不差,但规模化速度受限。 时间越往后,差距就越往外拉。这不是口号,而是研发与量产的叠加效应。有研究指出,到2030年前后,中国在芯片部分工艺、新能源、无人体系等方向还会继续往上走,日本可用的技术牌不会更多。 因此,日本试图把美国拉上同一条船:驻地投入增加、装备共享更紧、演训更密,希望把地区的安全焦点牢牢绑在一起,把风险外包。 问题在于,美国要算全球总账,手上摊子多,投入与回报要反复权衡。真到关键抉择时刻,支持力度与介入尺度未必如一些人设想,有分析也在提示这一点。 从地理与兵力部署看,中国在周边的响应更快、补给更短。海空兵力常态巡航覆盖日本周边空海域,远程航空兵可到位,远程火力对固定目标有稳定压制力。 任何升温都会带来直接代价。补给、能源、产业链承压是第一时间出现的现实,谁推动升级,谁先承受,这点不需要渲染。 把话放在明面上:中国不惹事,也不怕事,维护自身利益的手段充足、节奏可控。 劝日本一声,别把赌注压在时间差和外援上。把握好分寸与边界,才是现在这盘下棋里唯一稳妥的路。

0 阅读:0
上进的柑桔小洁畅谈世界

上进的柑桔小洁畅谈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