傻眼了吧,赴日旅游这就是不听劝的后果,去的潇洒,想回来可不容易了。航班取消买不到票的比比皆是。 早在11月14日,外交部领事司就已经提醒中国公民近期避免前往日本,没过两天文旅部也跟进了类似提醒,可那会儿不少人还抱着侥幸心理,觉得“哪有那么巧”,一门心思往日本跑。 毕竟之前的热度摆在那,2025年前8个月中国大陆赴日游客就超过671万人次,国庆黄金周更是把日本捧成了出境游首选,搜索热度比去年翻了近一倍,谁能想到短短十几天,返程路就成了难题。 从航班监测数据能看到,截至11月24日,已有12条中日航线直接取消了所有航班,涉及名古屋、福冈、札幌这些热门旅游地。 未来一周的航班取消率还在往上走,11月27日会达到21.6%,这可是一个月来的最高值。要是正好选了热门航线,那倒霉的概率就更高了,天津飞关西国际的航班取消率飙到了65%,南京飞关西的也有59.4%,相当于十趟里快六趟没了,就算是上海浦东、广州白云这些大机场飞关西的航线,取消率也超过了30%。 航班少了,剩下的票自然成了“香饽饽”,想买根本没那么容易。要知道自11月15日航司开始免费退改后,已经有近50万张飞往日本的机票被退订,占了总预定量的32%,可这波退订没给返程的人留机会,反而让航司更坚决地削减了运力。 东航北京大兴飞大阪的航线,14班里直接关了6班的预订;国航原本想把北京飞札幌的航班从每周4班增到7班,现在不仅增班黄了,还得维持原班量;川航更干脆,直接取消了明年1月到3月成都往返札幌的所有航线,连后续的指望都断了。 那些被困在日本的游客,这会儿怕是悔得肠子都青了。有网友晒出自己的经历,原本订了11月底天津飞北京的返程票,提前三天收到取消通知,想着换南京的航班,结果刷了半天全是“无票”,连中转首尔的联程票都被抢空了。 还有一家人去北海道看雪,原本计划12月初从无锡返程,可无锡飞关西的航班取消率28.6%,好不容易找到一趟上海的余票,价格比来时涨了三倍还多,咬牙买了却又收到航司的延误提醒,至今还在酒店里耗着。 之前8月大阪世博会就出过专列停运滞留3万人的事,当时还有人觉得是偶然,现在航班这状况一来,连交通兜底的指望都少了,不少人只能在社交平台上求助,说“早知道听劝不出来,现在连回国的机票影子都没见着”。 其实这局面早有苗头,10月份中日往返航班量就比9月少了471班次,只是那会儿游客还在往日本挤,没意识到运力已经在收缩。 要知道中日航线80%的运力都握在中国航司手里,东航、国航这几家头部航司占了77%,一旦政策提醒后需求下滑,他们必然会砍航班控成本,毕竟没人愿意开着空飞机往返。 11月18日的数据已经显示,中日航线客座率环比降了12.3%,旅客量也跌了10.8%,航司自然不会留着多余的航班,可这波操作苦了那些没退订、还想回来的人,等于硬生生被断了归途。 就算侥幸抢到票,也未必能顺利起飞。有游客订了春秋航空大连飞福冈的返程票,这趟航线冬天本来就每周只飞一班,结果临近起飞前一天被通知取消,客服只说“受市场因素影响”,给不出具体的复飞时间。 还有人辗转从冲绳飞到东京,想从成田机场转机回国,可东京的航班也在缩水,原本每天十几班的上海航线,现在缩减到只剩四班,排队值机的队伍绕了航站楼两圈,不少人带着老人孩子站了三四个小时,最后还是被告知“航班超售,只能改签到后天”。 说到底,这都是不听劝的代价。当初冲着红叶、温泉、免税店跑过去的时候有多潇洒,现在盯着手机刷机票、等航司通知就有多焦虑。 那些早早就退订的人算是躲过一劫,可偏有不少人觉得“提醒只是说说而已”,非要凑这波热闹,结果把自己困在了异国他乡。 航班取消不是临时起意,航司减班也不是突然决定,从官方提醒到航司退改政策出台,中间明明留了缓冲时间,可总有人不当回事,如今买不到票、回不了国,也只能自己受着。 毕竟交通运力就那么多,退订的人多了,航司只会越砍越狠,剩下的名额自然成了稀缺品,想回来可不就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