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移英港人的日子可是十分不好过,既无法留在英国,也融入不了香港。 新加坡《联合早报》11月25日登载的戴庆成评论,点破了一个扎心的现实——不少当初跟风移英的港人,如今正陷在“两头不到岸”的泥沼里。这些人中,很多曾参与2019年的反修例活动,如今想回港却迈不开脚,留在英国又活得举步维艰,日子过得比在香港时紧巴十倍。 2021年英国放开BNO签证时,不少人抱着“去发达国家过好日子”的幻想收拾行囊。当时英国政府画了个大饼,说持BNO护照能携家带口赴英,住满五年就能拿永居,住满一年就能申请入籍。 可真到了英国才发现,现实的巴掌比想象中重得多。光签证和前期费用就不是小数目,一个两年半的居留签证要180英镑,成年人每年还得缴1560英镑的医疗保健费,再加上证明自己能在英国活至少半年的存款证明,刚落地就先掏空了不少积蓄。 找工作更是成了绕不过的坎。英国一个叫“欢迎港人委员会”的机构2023年做过调查,2000名受访的移英港人中,65岁以下的就业率才52%,比英国同年龄段76%的平均水平差了一大截。 这些港人里不乏高学历者,36%有本科学历,23%是硕士或博士,可真能找到对口工作的没几个。在香港做办公室文员的,到伦敦可能得去唐人街餐馆后厨擦盘子。 以前在公司管项目的,现在可能骑着电动车送外卖。就算有份工作,24%的人对收入不满意,有人算过,在英国挣的英镑换成港币,还不如当初在香港做基层工作的工资高。 财务状况更是雪上加霜。40%的人说自己手头越来越紧,还有10%觉得处境“极度恶化”。英国这两年通胀高得厉害,能源账单、房租都在涨,打零工挣的钱刚够糊口,想攒钱更是奢望。 以前在香港周末还能和朋友去茶餐厅喝早茶,现在在英国买棵生菜都要盘算半天,冬天为了省电费,宁愿多穿件外套也不敢随便开暖气。不少人觉得自己在英国就是二等公民,工作中被同事孤立、受歧视的情况也不鲜见,心里的委屈没处说。 日子过不下去,不少人动了回港的念头,可这条路早就不好走了。首先证件就是个麻烦,香港特区政府从2021年1月起就不再承认BNO护照作为出入境证件,想回港得用特区护照或永居身份证。 可当初走的时候,有些人冲动之下注销了相关证件,现在想补办都没那么容易。更关键的是,他们中很多人曾参与反修例活动,回港后可能面临法律调查,这让他们不敢轻易踏回故土。 就算真的回来了,融入香港社会也难。当初的行为让他们和香港主流社会产生了隔阂,不少雇主招聘时会下意识避开有相关经历的人。更重要的是,香港正在全力搞经济转型,现在最缺的是科创、金融领域的高技术、高净值人才,比如人工智能工程师、资深金融分析师这些。 很多移英港人在英国做的都是底层工作,技能早就跟不上了,回来后别说找高薪工作,就连普通岗位都未必能竞争过留在香港的年轻人。有招聘中介透露,曾遇到过回流港人应聘文员,可连最新的办公软件都用不熟练,最后只能遗憾拒绝。 有人说他们是“自食其果”,这话可能有点重,但路确实是自己选的。当初被虚假承诺裹挟着离开,以为远方全是坦途,却忘了没有真本事,到哪儿都难立足。 英国不是慈善堂,香港也不是收容所,如今卡在中间的困境,说到底还是当初的选择埋下的伏笔。现在不少移英港人在英国的论坛上互相打气,却没人敢提“回家”这两个字。 偶尔刷到香港的新闻,看到维多利亚港的夜景,只能默默关掉手机。就像戴庆成在评论里说的,他们既回不了曾经的家,又在异乡找不到归属感,这份进退两难的滋味,恐怕只有自己最清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