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列宁遭遇刺杀,女刺客卡普兰对着他连开了三枪。很快杀手便被抓捕,而她的下场实在是惨不忍睹…… 范妮·埃菲莫夫娜·卡普兰出生于1890年乌克兰一个犹太家庭,原名费加·海莫夫娜·罗伊特布拉特。那时沙俄对犹太人实施歧视政策,家庭经济条件差,父亲是小学教师,收入勉强养活六个孩子。卡普兰从小接触社会不公,1905年革命期间开始参与地下活动,接受无政府主义影响。1906年她在基辅加入团体,参与针对总督的爆炸计划,导致意外受伤,视力严重损害。法庭判她终身苦役,她在西伯利亚银矿劳改营度过11年,环境恶劣,食物简陋,身体渐弱。通过狱中信息传递,她保持对革命的关注。1917年二月革命后获释,她加入社会革命党,对布尔什维克政策不满,特别是布列斯特和约和解散立宪会议。她认为这些措施背离革命初衷,在党内属于激进派别,决定采取行动反对列宁。 卡普兰的早期经历反映了沙俄时代底层人民的生存压力,许多人因贫困转向激进路径。她在劳改营的坚持显示出对理念的执着,但也让她对权威产生持久敌意。释放后,她迅速融入莫斯科政治圈,党内分歧让她选择极端方式表达不满。社会革命党原本与布尔什维克合作,但政策冲突导致分裂。她获取手枪,追踪列宁行程,选定米赫尔松军工厂作为地点。1918年8月30日,她在那里射击列宁,导致他肩部和颈部受伤。事件发生后,她被当场逮捕,审讯中承认独自行动,反对布尔什维克压制民主。她的供词简短,否认同伙存在。这次刺杀暴露了革命阵营内部矛盾,社会革命党被视为威胁。 刺杀事件源于卡普兰对布尔什维克领导的失望,她视列宁为革命的背离者。列宁受伤后送医,医生决定不取出子弹,以防感染。他恢复期处理事务,但健康从此下降,常有咳嗽和体力不支问题。契卡负责审讯卡普兰,她被关押在克里姆林宫附近。审讯官员记录她的陈述,她强调动机是维护革命正义。几天后,她被判死刑,执行方式迅速。尸体处理避免进一步调查。这事件与乌里茨基遇刺同时发生,加剧了布尔什维克的警觉。政府随后加强安保,列宁出行更谨慎。社会革命党成员多遭逮捕,党内清洗展开。 事件后续显示,刺杀虽未成功,却引发连锁反应。红色恐怖时期由此加剧,对反对派打击成为常态。卡普兰的无政府主义背景让她对任何集中权力形式反感,转向反对布尔什维克。历史档案确认她独自行动,无更大阴谋证据。但这暴露了革命进程中的裂痕。列宁的伤势隐患让他寿命缩短,到1924年逝世。社会革命党从革命伙伴转为敌人,许多成员关押或处决。这反映了权力更迭中的脆弱性,个人选择往往带来广泛影响。卡普兰从劳改犯到短暂自由,最终以极端方式结束,显示乱世中理念冲突的代价。 后续发展中,布尔什维克强化控制,打击潜在威胁。红色恐怖针对社会革命党和无政府主义者,逮捕行动广泛。卡普兰的行动虽孤立,却被用作宣传反对派的借口。列宁的健康问题加剧了党内权力动态,到他逝世前已明显。历史研究显示,这刺杀是社会革命党内部激进派的一次尝试,但未能改变大局。卡普兰的下场反映了失败者的命运,在革命浪潮中迅速消失。事件提醒人们,政治冲突往往以个人悲剧收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