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一个志愿军战士往阵地送弹药,却发现干部全部牺牲,只剩15个新兵,他连

才思敏捷精灵 2025-11-25 22:15:12

1951年,一个志愿军战士往阵地送弹药,却发现干部全部牺牲,只剩15个新兵,他连忙大喊:“我是老兵,现在听我指挥! ​1951年春天,抗美援朝第四次战役正打到最关键的时候,美军趁着志愿军休整的空当往北推进,想在第五次战役打响前抢占更多阵地。 ​在汉滩江南岸的152.2高地,志愿军第26军76师227团5连正顶着敌人的炮火死守,这片阵地背后就是冰冷的江水,退无可退,必须撑到援军赶来。 那战士叫张宝印,是5连的老弹药手,扛着两箱手榴弹爬上山坡时,刚进战壕就红了眼。干部们都趴在工事前沿,有的手里还攥着指挥旗,有的胸口抵着步枪,鲜血冻在黄土地上,硬邦邦的一片,连风刮过都带着血腥味,看着让人揪心。 15个新兵缩在战壕拐角,年纪最大的才19,最小的刚满17,手里的枪攥得指节发白,眼神里全是慌。炮火还在往阵地上砸,泥土石头溅得满脸都是,没人敢说话,也没人知道下一步该咋办,只能盯着眼前的硝烟发愣。 张宝印心里像被重锤砸了下,疼得慌,可他知道不能乱——阵地不能丢,这15个娃也不能出事。他把肩上的弹药箱往地上一放,扯着嗓子喊,声音被炮火震得发哑,却透着股不容置疑的硬气:“都别躲!我打了三年仗,是5连的老兵,现在听我指挥!” 新兵们闻声抬起头,看着眼前这个满身尘土、裤腿还破了个洞的战士,眼里的慌劲少了点,慢慢凑了过来。张宝印没废话,先让人把牺牲干部的遗体轻轻挪到战壕避风处,又蹲下来捡能用的武器,子弹按人分匀,手榴弹摆在战壕沿,伸手就能拿到,动作麻利又沉稳。 刚收拾完,美军的冲锋号就响了,黑压压的敌人往高地上冲,飞机还在头顶扔炸弹,爆炸声震得耳朵嗡嗡响。张宝印趴在战壕边,眯眼盯着越来越近的敌人,喊了声“打!”,自己先端起枪,“呯”的一声撂倒一个冲在最前的,新兵们跟着开火,可不少子弹都打偏了,还有人吓得又缩了回去。 张宝印瞥见一个新兵抱着枪发抖,没骂他,爬过去拍了拍他的肩,声音放柔了点:“别怕,敌人也是肉长的,你不打他,他就冲上来害咱们战友!跟着我,瞄准胸口打,稳着点!”说着他抓过新兵的枪,帮他对准目标,又喊了声“扣扳机!”,敌人应声倒地,新兵眼里的惧色终于淡了些。 接下来的两天两夜,美军冲了一次又一次,阵地上的土被炮火翻了好几遍,到处是弹坑。张宝印带着新兵轮着守,渴了就抓把冻雪塞嘴里,饿了啃两口硬邦邦的炒面,胳膊被弹片划了道深口子,渗着血也没顾上缠,只随便用布擦了擦,继续趴在战壕边指挥。 他教新兵躲炮火的窍门,告诉他们敌人冲锋时等三十米再开枪,手榴弹要扔在敌人堆里;自己每次都冲在前面,敌人冲上来时,他就抱着炸药包往敌群里扑,吓得敌人赶紧往后退,新兵们看着他的背影,也跟着鼓起勇气,开枪、扔手榴弹越来越熟练,没人再敢退缩。 第三天清晨,远处突然传来熟悉的冲锋号,是援军赶来了!张宝印抬头一看,眼里终于泛起光,他扯着嗓子喊“冲啊!”,带着15个新兵从战壕里跳出来,跟着援军一起反击,敌人被打得节节败退,狼狈地往下跑,152.2高地总算守住了。 清点人数时,15个新兵一个没少,只是个个满身尘土,脸上沾着血和泥,却都挺着腰杆,眼神亮得很。张宝印瘫坐在战壕里,累得说不出话,看着守住的阵地,看着身边的新兵,嘴角慢慢勾起点笑——他没辜负牺牲的干部,也没让阵地丢了。 后来战史里记载,5连在152.2高地坚守三天三夜,挡住美军7次冲锋,歼灭敌人200余名,而张宝印这个普通弹药手,在干部全牺牲的危局里,凭着老兵的担当撑起了防线。哪有天生的英雄?不过是危难时有人敢站出来,护着战友,守着家国,这份热血,从来都让人动容。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0
才思敏捷精灵

才思敏捷精灵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