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说,要不是尼克松“释放”中国,在外交上破冰,打开了中国的大门,现在也就不会有这么大的麻烦,就不会有一个这么强大的对手。 这种将大国博弈简化为“单边施舍”的叙事,真的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吗? 2025年10月福克斯商业频道的专访中,特朗普再次用他标志性的夸张语气,将美国当前的战略焦虑甩锅给半个世纪前的外交决策。 他口中的“打开大门”,刻意忽略了1970年代国际舞台上的风云变幻——那是一个需要用现实主义而非浪漫主义解读的时代。 彼时的美国,正被越南战场的硝烟耗尽元气。 国库因持久战濒临枯竭,无数年轻士兵倒在异国丛林,国内反战游行的口号淹没了白宫的声音,而苏联则趁机在全球战略版图上步步紧逼。 中东的油田、非洲的矿产,都成了苏联扩张的靶心;军事竞赛的天平,正朝着对美国不利的方向倾斜。 尼克松站在冷战的悬崖边,需要的不是“施舍”的勇气,而是破局的智慧——如何从两线压力中为美国找到喘息空间。 中国当时同样面临苏联的钢铁洪流。 1969年珍宝岛的冲突后,苏联在边境陈兵百万,甚至密谋动用战术核武器,国家安全已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正是这种共同的生存威胁,让太平洋两岸的两个大国开始审视彼此。 基辛格为《上海公报》带着团队连续熬了两个通宵,每个标点都在平衡双方的核心关切——若真是“单方面送礼”,又何须如此字斟句酌? 这场跨越太平洋的握手,本质是两个大国的战略自救,是历史逻辑的必然,而非美国政客口中的“慈善工程”。 至于“美国造就中国”的妄言,更是对奋斗史的亵渎。 尼克松访华前,中国早已在西北戈壁炸响了原子弹,让“东方红”的旋律响彻太空;独立的工业体系在鞍钢的钢花、大庆的油井中拔地而起。 这些用算盘计算导弹轨迹、用土法炼制特种钢的成就,何曾依赖过所谓的“恩赐”? 美国学者扎卡利亚曾直言:中国崛起的密码,藏在农村改革的包产到户里,在蛇口工业区的开山炮中,在无数农民工的汗水中——这是内部变革的力量,而非外部施舍的结果。 再看所谓的“吃亏论”。 1979年中美贸易额仅25亿美元,到2023年已达6645亿美元,两百余倍的增长背后,是波音飞机飞入中国蓝天,是特斯拉工厂在上海开工,是美国农民的大豆、加州的樱桃摆上中国餐桌。 美国财长耶伦的报告显示:中国市场支撑着美国70多万个就业岗位,而中国商品每年为每个美国家庭节省约850美元开支。 将这种互利共赢歪曲成“资敌”,不过是掩盖自身治理失效的借口。 当下美国的焦虑,正如南京大学朱锋教授所言,是社会撕裂、产业空心化与制度自信流失的集中爆发。 贸易战的关税最终砸在美国消费者头上,科技封锁反而让中国芯片产业加速突破。 当华盛顿沉迷于“脱钩断链”的幻想时,中国却在开放的道路上越走越稳——稀土管制精准打击美国军工软肋,反制关税直击中西部农民选票仓。 历史从来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中美关系的起点,从来不是施舍与被施舍,而是共同利益与战略平衡。 尼克松访华纪念章上的握手图案,刻下的是两个大国的理性选择,而非单方面的“恩情”。 将今天的竞争归咎于昨天的合作,这种倒果为因的论调,或许能煽动民粹,却永远无法改变一个事实:大国博弈的本质,终究是实力的较量,而非谎言的胜利
特朗普是狡猾大大的。昨天(24号)特朗普和我们领导人进行了电话通话。我们的官方
【7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