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张治中因缺钱,就让儿子去找傅作义借钱,此事被周总理知道后,周总理说:“此事是我们不对,给他6千元吧!”那会儿张治中刚留在北平没多久,虽说心里踏实了,可家里的日子却犯了难。他过去在国民党那边任职,临走时没带多少财物,到了北平后,一家老小的吃穿用度全靠手头那点积蓄撑着。眼瞅着孩子要交学费,家里佣人的工钱也该结了,橱柜里的米缸都见了底,张治中急得夜里翻来覆去睡不着。 1949年的北平,秋凉已经浸进砖缝里。 张治中留在北平的第三个月,心里头那块悬了半辈子的石头落了地,可米缸里的米,却一天天见了底。 他从南京来的时候,只带了几件换洗衣物和一箱旧书,没承想一家老小的吃穿用度,比想象中磨人——孩子的学费单摊在桌上,佣人李妈的工钱该结了,就连灶台上的油罐,都只剩个底儿。 夜里他躺在床上,听着窗外风吹落叶的声音,翻来覆去,摸到枕头下的旧怀表,表针咔嗒咔嗒,像在数着日子过。 实在没辙了,他把儿子叫到跟前,声音压得低:“去傅作义先生那里问问,能不能先挪点钱周转?” 儿子攥着父亲给的地址,一路小跑,秋风把他的衣角吹得飘起来。 傅作义见到孩子,没多问,从抽屉里数了些银元,又塞了张银票,拍着孩子的肩:“回去告诉你父亲,别着急,有难处就说。” 这事不知怎么就传到了周总理耳朵里。 那天总理办公室的灯光亮到很晚,秘书汇报时,总理放下手里的文件,眉头轻轻蹙了一下:“张治中先生是为国家大事留下的,我们怎么能让他为柴米油盐发愁?” 他顿了顿,对秘书说:“给他送去6千元,告诉他——这不是借,是我们该考虑到的。” 钱送到张治中家时,他正蹲在厨房看米缸,缸底那点碎米在昏暗的光线下泛着白。 儿子把钱递过来,说总理让带话,他猛地站起来,眼眶有点发热,想说什么,张了张嘴,只觉得喉咙发紧。 后来有人说,这是特殊照顾,可张治中知道不是——那6千元里,有对一个选择的尊重,有对一份信任的回应;毕竟,不是谁都有勇气在历史的岔路口,选一条看不见尽头的路。 他把钱分成几份,先去粮店买了米,沉甸甸的袋子扛进门时,李妈正在擦桌子,看见米袋,手顿了顿,眼圈红了:“先生,这下能踏实做饭了。” 孩子的学费交了,油罐也灌满了,夜里再躺在床上,怀表的咔嗒声好像也慢了些,不再像催命符,倒像安心的鼓点。 你说那6千元多吗?在那个年代,够普通人家过好几年,可对张治中来说,那不是钱,是心里的一块暖石——让他知道,自己选的这条路,走得值。 短期结果是米缸满了,学费单收进了抽屉最底层。 长期影响是往后的日子里,张治中总跟人说:“北平的冬天冷,可人心是热的。” 当下可行提示是:有时候,解决难处的不是钱本身,是那份“我们没忘记你”的惦记。 再后来,家里的米缸总是满的,灶台上的油罐也没空过。 秋风再吹落叶的时候,张治中坐在窗边翻旧书,听见儿子在院子里笑,心里那块落了地的石头,好像又被什么暖乎乎的东西裹住了——是踏实,也是安心
1949年,张治中因缺钱,就让儿子去找傅作义借钱,此事被周总理知道后,周总理说:
小杰水滴
2025-11-26 09:42:59
0
阅读: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