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定≠否定:京东造车的成长阵痛不该被苛责,比起圈钱跑路的伪创新,务实担责才是真底

半迁记 2025-11-26 07:51:48

退定≠否定:京东造车的成长阵痛不该被苛责,比起圈钱跑路的伪创新,务实担责才是真底色 经济下行的压力下,汽车行业的“内卷”早已白热化,新玩家跨界入局难免要踩坑试错,这本身就是行业常态。 京东联合广汽、宁德时代推出的埃安UT Super首车遭遇退定风波,乍一看像是市场给出的“差评预警”,但往深了想,不过是跨界造车项目从0到1的成长必经之路。 比起有些借造车概念收割市场的企业,京东的责任担当显得尤为难得。当年乐视贾跃亭喊着“为梦想窒息”的口号,一边在国内资本市场疯狂吸金,掏空无数投资者和消费者的信任,一边把资金转移到美国打造所谓的“造车神话”。 最终留下的却是一地鸡毛,不仅让不少家庭血本无归,更给中国造车行业蒙上了一层信任阴影,让后来者的创新之路多了几分质疑。 再看京东这次的退定争议,核心问题集中在宣传天窗与实车不一致、租电方案3000公里限制未提前说清、开票地有明确限定等细节上。 不可否认,这些疏漏确实暴露了京东在汽车销售的信息透明度、渠道沟通协同上的短板,也让不少消费者寒了心,但自始至终,京东没有出现任何“圈钱跑路”的迹象,反而在积极解决问题。 京东跨界闯进汽车赛道,初衷其实很实在:联合整车厂和电池企业搞低价换电方案,就是想降低消费者的购车门槛,让更多人能轻松拥有一辆车。 这种务实的探索精神,在当下竞争白热化的汽车行业里,本就值得珍惜。更让人认可的是,风波发生后京东没有回避问题,而是迅速行动:修正各渠道的宣传图、把关键条款明确公示出来、还推出了里程增量包补充服务,用实际行动展现了主动担责的态度。 新项目的成长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汽车行业的创新更是不可能一蹴而就。比起因为初期的一点失误就全盘否定,那些敢于突破舒适区、能正视问题并及时修正的企业,更值得市场多给一点成长的耐心。 京东和贾跃亭式的“造车骗局”有着本质区别:前者是在踏实探索中遭遇成长阵痛,后者是借概念炒作收割社会信任。在包容试错中不断完善服务,才是新玩家突围的必经之路,而这种坚守责任、务实创新的企业,也终将赢得市场的真正认可。

0 阅读:0
半迁记

半迁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