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2025年11月23日,印度总理莫迪宣布,他与日本首相高市早苗讨论了,加速印度与日本双边 合作的方式。印度总理莫迪在G20峰会期间举行会晤时表示,两国正致力于加强彼此的关系。他讨论了两国共同推进合作的愿景,按照印度的通报,“印度和日本的两国领导人强调,更紧密的印日关系对全球和平、稳定和繁荣至关重要”。 印度总理莫迪表示:“他与日本首相高市早苗举行了富有成效的会晤。我们讨论了如何在创新、国防、人才流动等领域加强双边合作。我们还在寻求加强两国之间的贸易关系。强大的印日合作对更美好的地球至关重要。” 日本近年来持续突破"武器出口三原则"的限制,而印度作为全球最大武器进口国,正大力推进国防本土化。 高市早苗领导的政府显然看准了这一点,双方很可能在联合研发、技术转让等方面达成新共识。要知道,印度海军的P-8I反潜巡逻机就来自日本制造商川崎重工,这种军事合作的基础为更深层次的防务协作铺平了道路。 人才流动的议题背后藏着两国更深层的战略考量。日本正面临严重的人口老龄化,2024年数据显示其65岁以上人口占比已达29%。而印度拥有全球最年轻的人口结构,中位年龄仅28岁。 两国若能建立更顺畅的专业人才交流机制,日本可获得急需的劳动力,印度年轻人则能获得先进的技术培训。这种双赢模式在会谈中被反复强调,显示出双方都想把人口红利转化为发展动能。 贸易关系的强化同样是会谈重点。2024年印日双边贸易额刚突破200亿美元,这个数字与两国经济体量完全不相匹配。 莫迪特别提到要"加强贸易关系",暗示可能对现有的《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进行升级。日本汽车零部件、印度医药制品等优势产品的关税壁垒有望进一步降低,这将直接刺激双边贸易额在未来几年内实现跳跃式增长。 两位领导人不约而同地将双边关系与全球治理挂钩,这种表述绝非外交辞令。在当前多边主义受挫的背景下,印度作为"全球南方"代表,日本作为G7成员,两国合作具有天然的桥梁作用。 莫迪强调"强大的印日合作对更美好的地球至关重要",这番话明显指向气候变化、公共卫生等全球性议题。日本在环保技术上的优势,加上印度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巨大需求,双方完全可能成为全球绿色转型的推动力量。 高市早苗作为日本历史上第二位女首相,其外交风格与传统政治家有所不同。她特别注重经济外交,这次与莫迪的会晤选择在G20期间进行,就是要借多边舞台放大双边合作的影响力。 印度外交部发布的通报显示,双方讨论了"共同推进合作的愿景",这种表述暗示两国可能正在酝酿更宏大的战略合作框架。 值得关注的是,这次会谈的时间点颇具深意。2025年正值印度担任G20轮值主席国,而日本则面临国内经济转型的关键期。 两国都意识到,单打独斗难以应对全球化新阶段的挑战。莫迪在会谈中特别提到"创新"合作,这很可能指向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前沿领域。 日本文部科学省2024年已与印度理工学院建立联合实验室,这种学术合作正在向产业界延伸。 地缘政治因素同样是不可忽视的背景。在亚太地区安全形势日趋复杂的当下,印度与日本都感受到加强战略互信的必要性。 虽然会谈公报没有直接提及安全议题,但国防合作被单独列出本身就说明问题。日本海上自卫队与印度海军的"马拉巴尔"联合军演已持续多年,这种军事互信正在向更广泛的防务领域扩展。 经济数据能更直观地说明合作的紧迫性。日本2024年对印直接投资仅占其海外总投资的2.3%,这个比例远低于中国、东盟等地区。而印度吸引的日资也主要集中在汽车等传统行业,高科技领域投资明显不足。 两国领导人都清楚,若不改变这种局面,印日关系就难以实现质的飞跃。这次会谈可能标志着双方将合作重点转向高附加值产业。 会谈中反复出现的"愿景"一词值得玩味。这表明双方不满足于现有合作水平,正在规划更宏大的路线图。 创新、国防、人才流动这三大领域的选择极具战略眼光——创新决定未来竞争力,国防关乎战略自主,人才流动则确保可持续发展。这种全方位布局显示出两国领导人的长远眼光。 最后需要看到,印日关系升温也面临现实挑战。日本国内对经济民族主义的担忧、印度官僚体系的效率问题,都可能影响合作进程。 但这次会谈释放的积极信号表明,双方都有强烈的政治意愿克服障碍。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国际环境中,印日选择深化合作本身就是一种战略定力的体现。



用户12xxx06
丑到不忍直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