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联社11月25日报道,中国、日本、韩国三代表将于明日前往香港,出席东盟与韩中日(10+3)财政和央行副手系列会议。 但目前不确定中日代表是否会单独会面。 先给大伙说清楚这个10+3会议到底是个啥,别觉得听着挺专业就犯迷糊。 这会议是东盟十个国家,再加上中日韩三国,凑到一起聊经济和金融的事儿,从1997年亚洲金融风波后就一直开着,每年都会有财长央行行长会、副手会这些不同层级的交流,说白了就是邻居们一起商量怎么稳住区域经济大盘。 这次选在香港开也挺有讲究的,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之前就承办过不少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会议,中日韩三国代表在这儿碰头,不管是谈合作还是聊问题,都有个挺合适的氛围。 大伙最关心的中日代表会不会单独见面,其实不是空穴来风。 2024年12月17号在韩国平昌开的10+3副手会上,咱们财政部副部长廖岷就和日本财务省财务官三村淳见过面,当时还聊了宏观经济形势和区域金融合作这些事儿;到了2025年5月4号意大利米兰的财长行长会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也和日本财长加藤正信有过双边会谈,聊的是美关税政策对咱们区域经济的影响。 有这两次碰面打底,按说这次在香港见面也顺理成章,可为啥现在没确定呢?这里面就得琢磨琢磨两边的心思了。 咱们中国今年和马来西亚一起当10+3财金合作机制的联合主席,2024年12月廖岷就说了要推进财政政策交流、更新合作战略这些重点事儿,肯定希望和日本多沟通把这些事儿落地。 日本那边其实也有需求,现在全球经济不太平,单边主义折腾得不少,咱们东亚区域要是能抱团稳住金融安全,对日本经济复苏也有好处。 2025年5月的会议上,潘功胜提出来搞人民币等非美元货币的快速融资工具,日本当时也没反对,还跟着达成了共识。 可能有人要问了,既然互相都有需求,咋还不确定见面呢?这就跟邻里相处一个道理,就算有共同的事儿要办,也得看当下的气氛和要聊的具体内容。 这次会议要谈亚洲债券市场、灾害风险融资这些实际议题,要是两边觉得在这些事儿上能谈出实在结果,单独见面的可能性就大;要是还在琢磨各自的小算盘,可能就先在大会议上碰情况。 咱换个角度想,不管中日代表这次见不见面,10+3这个机制能一直开下去,就说明咱们东亚国家都明白,抱团取暖比各自为战强。 2024年12月廖岷就说过,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没变,这话不是空话,咱们的增量财政政策确实给区域经济提了气,日本、韩国其实都看在眼里。 还有个细节挺有意思,这次会议在香港开,香港的金融优势摆在那儿,不管是中国的人民币国际化,还是日本、韩国的跨境金融合作,都能借着香港这个平台找到结合点。 说不定两边代表就算不单独开正式会议,在会场休息或者用餐的时候,也会凑一起聊几句关键的,这种非正式的交流有时候比正式会谈还管用。 其实大伙不用太纠结于“单独会面”这个形式,更该看重的是会议能不能谈出实在东西。 2025年5月搞成了非美元融资工具,就是个大成果;这次要是能在亚洲债券市场或者灾害融资上再往前推一步,不管中日见没见面,对咱们整个区域的老百姓都是好事。 国与国之间的合作,从来都不是看表面上见没见面,而是看有没有实实在在的共同利益和行动力。 10+3机制从亚洲金融风波后走到现在,靠的就是大家在关键时刻能放下分歧办正事。 这次香港的会议,不管中日代表是否单独会面,只要能守住区域经济稳定这个大方向,就是给咱们东亚地区的经济发展添了份保障。 信息来源: Tubelight访谈录——2025-11-18 11月25日举行的第四届AMRO论坛:东盟与三国地区的金融领袖齐聚香港,探讨如何从“分裂状态”迈向“韧性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