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到1939苏联刚成立那会儿,为了让乌克兰能站稳脚跟,做了两次重要调整:把

流浪的西施菜菜 2025-11-26 12:13:54

1922到1939苏联刚成立那会儿,为了让乌克兰能站稳脚跟,做了两次重要调整:把俄罗斯的东乌克兰地区(包括哈尔科夫、顿巴斯)划给了乌克兰。这地方可不一般,既是重要的工业基地,还住着不少俄罗斯人,当时俄裔占比都超40%。划给乌克兰,一是让乌克兰有工业底子,二是照顾当地的民族分布。 同时,又把乌克兰境内白俄罗斯人多的地方划给了白俄罗斯,还从摩尔达维亚划了块地给乌克兰,这就形成了乌克兰西部的基本疆域。但问题也来了:顿巴斯这些地方虽然归了乌克兰,可当地人和俄罗斯联系太紧密了,文化上也更认同俄罗斯,这就为后来的“分离倾向”埋下了隐患。 1939到1945年,这是影响最深远的一次划分,直接导致了后来克里米亚、顿巴斯这些核心争议地区的问题: 先说克里米亚:这地方历史上一直是俄罗斯的“宝贝疙瘩”,沙皇时期就是黑海舰队的基地,战略地位特别重要。1954年,赫鲁晓夫为了纪念“乌克兰和俄罗斯合并300周年”,大手一挥把克里米亚从俄罗斯划给了乌克兰。当时理由说得挺好听,“克里米亚和乌克兰南部经济联系紧密,划过去更利于发展”,可压根没考虑当地70%以上都是俄罗斯人,也没顾及俄罗斯的战略利益——黑海舰队的基地还在这儿呢!这一下,就为后来俄乌争克里米亚、争黑海舰队驻扎权埋下了最大的伏笔。 再看西乌克兰:二战期间,苏联占领了波兰东部、罗马尼亚北部的一些地方,全划给了乌克兰。这部分地区以前受波兰、奥匈帝国影响很深,住的基本都是乌克兰人,文化认同和东部的俄裔聚居区完全不一样。这么一来,乌克兰内部就分成了“两半”:西部亲欧洲,东部亲俄罗斯,分裂的种子就这么种下了。 1977年苏联宪法明确说了,加盟共和国可以退出联盟,还确认了各共和国的边界。这一下,之前的“内部边界”有了法律依据,可两个关键问题没解决:一是顿巴斯、克里米亚这些俄裔聚居区,人们语言、文化、经济都和俄罗斯绑得紧,却归乌克兰管,他们的诉求没人当回事;二是像黑海舰队基地、顿巴斯的煤矿钢铁厂、克里米亚的港口这些战略资源,以前都是苏联统一调配,解体后突然变成“一国专属”,利益冲突一下子就冒出来了。

0 阅读:21

猜你喜欢

流浪的西施菜菜

流浪的西施菜菜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