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该被滞留。昨天中日航班十二条线停航,一些不听劝阻的旅日游客被滞留日本机场急的团团转,有些游客悔不当初不听劝……这些人不是没收到提醒,国家文旅部一周前就发了谨慎出行的提示,大使馆的安全预警更是刷爆了朋友圈,连不少旅行社都主动打电话劝他们改行程! 11 月 15 日文旅部就说了要 “谨慎赴日”,三天后驻日使馆更是直接发了安全预警,那会儿不少旅行社都主动通知客户能免费退改行程,甚至直接取消了既定的旅行团。 但偏有人觉得 “我去的地方没事”“就是去泡个温泉而已”,根本没把这些提醒当回事,还有人被网上博主说 “东京大阪很安全” 的话误导,执意要出发。 他们不知道的是,关西地区一个月里因为暴雨已经封了三次跑道,航班准点率连一半都不到,加上核污水排海后当地地勤岗位人员流动大,甚至有罢岗情况,服务效率比平时低了两成,这些风险早就在预警信息里藏着了。 更关键的是,这次 12 条航线停航不是偶然,背后有一堆实实在在的原因。从市场角度看,今年三季度去日本的中国游客比去年少了 23%,很多航线客座率都不到 60%,根本赚不到钱,加上国际油价涨了、日元又贬值,航司运营成本比去年高了 15% 还多,日本机场的起降费、服务费又贵,那些不赚钱的航线自然就被砍了。 而且不光是需求少,竞争还特别激烈,香港的赴日机票有的才 588 块,比广州、深圳出发的便宜不少,好多人都转去香港坐飞机,内地航司的压力就更大了。 当然,政策和安全因素更没法忽视。日本方面在台湾问题上老说些不当言论,把中日关系搞得很紧张,不少人本来就不想去日本旅游了,外交部的提醒一出来,大家更倾向于换别的地方。 再加上东亚航线的拥堵指数已经到了 7.8,远超安全阈值,停飞部分航线也是为了避免出现群体性的航空事故,毕竟国际民航组织早就监测到风险了。这些信息不是秘密,只要稍微关注下官方消息就能知道,可那些滞留的游客偏偏没当回事。 现在被困机场的人麻烦可不小,退改机票要花大把时间,想改签剩下的航班发现要么没票,要么价格涨了不少,就算想从第三国中转,又得额外办签证、花路费和时间,多数人根本折腾不起。 更头疼的是,滞留期间的吃住、看病这些钱都得自己掏,使领馆能帮忙协调和提供法律咨询,但不会为这种无视预警的选择兜底,毕竟政策早就说了后果自负。 之前 2018 年北海道暴雪,32 个人不听劝被困民宿,人均多花了 3 万块;2023 年还有五个人闯福岛限制区,最后身体查出问题,这些教训就在眼前,可总有人不吸取。 这次停航的影响还不止于游客,日本那边依赖中国游客的小店日子也不好过,银座的百货店、心斋桥的药妆店客流少了一大半,毕竟中国游客之前贡献了日本外国游客总消费的 21.3%,相当于 800 亿人民币。 国内的物流公司也受波及,发往日本的快递时效慢了好多,有的只能转道第三国。航司和旅行社更忙,一边要处理海量的退改申请,一边得把运力调到其他赚钱的航线,专做日本线的导游都开始转做国内短途游了。 目前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还有少量直飞航班,但班次特别少,说不准啥时候就变卦,业内预估到 12 月 27 号那周,中日航班取消率可能会飙到 21.6%,差不多五趟里就有一趟飞不了。 那些被困的游客这会儿总算明白,国家花大价钱建的全球风险监测系统不是白给的,背后是无数专家在研判,比自己刷小红书看到的信息靠谱多了。 说到底,预警不是命令,但绝对是警钟。个人有旅行的自由,可也得有承担后果的自觉,无视风险就是在给自己找麻烦,还可能浪费公共资源 —— 要知道外交部去年处理的类似求助案就有 1.2 万起,好多本可以避免。 那么,你觉得这些游客的经历该给大家提个醒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