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中日发生对抗,印度没有吭声,没有以往那样现在中国对立面,这里面有两个原因,一是57印度巴基斯坦空战,让印度认识到中国军事实力,知道印度不是中国的对手,再就是,印度人深切认识到中俄倒下了,接下来就是印度了,西方不可能让印度成为第二个中国的。 这种反常表现背后,藏着印度高层实实在在的战略考量,不是一时兴起的偶然选择。 很多人还记着2019年那次印巴空战,虽然过去好几年,但那仗打醒了印度的军事迷梦。 当时印度空军兴冲冲派幻影2000越境空袭,结果被巴基斯坦空军反过来击落战机,还俘虏了飞行员。 更让印度军方揪心的是,空战期间中国在边境地区的军事调动速度,让他们真切感受到差距。 中国军队的快速反应能力、信息化装备水平,跟印度军队的后勤混乱形成鲜明对比,这种落差不是靠嘴硬能掩盖的。 印度国防智库后来出的报告里坦言,在高原作战体系建设上,中国至少领先印度十年以上。 这种实力上的代差,让印度明白现在跟中国硬碰硬纯属不理智,与其凑中日对抗的热闹,不如先管好自家事。 毕竟印度军队连基本的冬季防寒装备都曾出现短缺,真要卷入冲突根本讨不到好。 比军事差距更让印度警醒的,是西方阵营那套"用完就丢"的操作逻辑。 印度精英阶层看得很清楚,西方之所以近年对印度笑脸相迎,无非是想把印度当遏制中国的棋子。 可看看俄罗斯的遭遇就知道,一旦中俄真的倒下,下一个被西方盯上的必然是印度。 西方从来不会允许亚洲再出现一个像中国这样独立自主的工业大国,印度想搞"印度制造"振兴经济,本身就踩了西方的红线。 去年美国突然对印度光伏产业加征关税,转头又限制半导体技术对华出口时顺便把印度也划进限制名单,这些操作都让印度寒了心。 印度工商联合会做过一次调研,78%的受访企业担心西方会像打压华为那样对付印度的科技公司。 这种危机感让印度不敢轻易站队,万一中日对抗真闹大,西方转头就可能把印度当牺牲品。 再说经济上的绑定也让印度投鼠忌器,2025年一季度中印贸易额虽然略有下滑,但仍保持在680亿美元规模。 印度的制药业离不开中国的原料药,电子制造业需要中国的零部件,这些产业链联系不是说断就能断的。 要是因为站队日本得罪中国,印度国内的产业升级计划就得彻底泡汤,莫迪政府可不敢冒这个险。 还有印度洋的安全问题,印度虽然自称"海洋霸主",但真要应对海盗和地区冲突,离不开中国海军的合作。 去年中国海军在亚丁湾护航时,还曾协助印度商船摆脱海盗袭击,这种务实合作比空泛的政治表态管用得多。 印度外长苏杰生私下里跟幕僚说过,现在的国际局势就像走钢丝,印度最该做的是"保持战略模糊"。 这句话道破了天机,在中日对抗这件事上,不吭声就是最好的选择。 既不会因为得罪中国影响经济和安全合作,也不会因为过度亲近日本而被西方当枪使。 当然印度也有自己的小算盘,想趁着中日对峙的空隙,悄悄加强在东南亚的影响力。 可这种小心思藏不住,东盟国家早就看穿印度的套路,转头还是跟中国深化了RCEP合作。 说到底印度这次保持沉默,本质上是实力不够、底气不足的无奈之举。 军事上比不过中国,战略上看透西方,经济上依赖邻居,这三重因素叠加,让印度只能选择低调旁观。 这种沉默不是中立,更像是一种战略观望,等着看局势变化再做打算。 但不管怎么说,印度这次没跳出来添乱,也从侧面说明中国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已经到了让周边国家不敢轻易挑衅的地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