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方宣布部署导弹后,疑似解放军“无侦-7”现身与那国岛附近,日方紧急起飞战斗机

天天纪闻 2025-11-26 16:22:52

日方宣布部署导弹后,疑似解放军“无侦-7”现身与那国岛附近,日方紧急起飞战斗机   11 月 23 号,日本防卫大臣小泉进次郎踩着点视察了与那国岛的自卫队基地,高调宣布 03 式中程防空导弹的部署计划 “正快速推进”。   这话说得冠冕堂皇,号称是 “降低遭袭击风险”,可谁都清楚这岛的位置有多敏感 —— 离中国台湾就 110 公里,站在岛上天气好时都能看见台湾的山脉,往这摆导弹跟把炮口架到人家门口没啥区别。   更别提这岛早就不是 “干净地方” 了,2015 年就驻了自卫队的沿岸监视部队,2024 年又加了电子战部队,现在再补导弹,摆明了是要把 “第一岛链” 的西端缺口堵死。   结果第二天,也就是 24 号,日本防卫省就坐不住了。通报说一架解放军无人机从东海飞来,从与那国岛和台湾岛之间的狭长空域穿了过去,一路奔向太平洋,盘旋一圈后又原路返回。   急得日本空自赶紧派战斗机升空应对,可折腾半天连张清晰照片都没拍到。这事儿透着邪门 —— 自卫队对付军机向来喜欢 “拍照留证”,这回连影像都拿不出来,明摆着是没跟上人家的节奏。   懂行的人一琢磨就猜出来了:这十有八九是 “无侦 - 7” 来了。这款被称为 “中国版全球鹰” 的无人机,简直是为这种任务量身定做的。   它最绝的就是飞得高,巡航高度能到 1.8 万 - 2 万米,比珠穆朗玛峰还高两倍多,这已经超出了大部分战斗机的极限高度。   更厉害的是它的 “耐力”,最大航程超 7000 公里,能连续飞 10 个小时以上,慢悠悠在高空盘旋侦察,敌方根本耗不过它。   再看日本那批 F-15J 战斗机,简直是 “老胳膊老腿” 了。两百多架里真正完成升级的不足三十架,大部分还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老古董,机龄比不少飞行员的年龄都大。   虽说标称最大升限 1.9 万米,但机身早就老化,敢飞到这高度随时可能失速,之前还出过飞行时掉蒙皮的事故,现在顶多敢飞到 1.5 万米左右跟踪。   你想啊,无侦 - 7 在 2 万米高空巡航,F-15J 在下方 5000 米处抬头仰望,就跟普通人踮脚看高楼楼顶似的,能拍清楚才怪。之前无侦 - 7 好几次现身,日本战机都只能 “望机兴叹”,这次抓瞎也在意料之中。   更关键的是无侦 - 7 的 “侦察本事”。它装了合成孔径雷达和光电侦察系统,不管刮风下雨都能拍清地面细节,还能实时传数据回去。   这次它走的台东水道,正好是监视与那国岛和台湾周边的关键航线,沿途日本的导弹部署点、雷达站全在它的 “视野” 里。   而且它还有隐身设计,雷达反射面积小,等日方发现时早就飞远了,想拦截都找不到目标。   要理解这事儿的分量,得先搞懂与那国岛的战略价值。这岛就 28 平方公里,却卡在 “第一岛链” 的最西端,离钓鱼岛才 150 公里,是监控东海和台海的 “前哨”。   冷战时美国就把它当成围堵亚洲大陆的节点,现在日本把导弹往这摆,等于在台海门口架了个 “瞭望塔”,既能监控中国军舰军机动向,又能配合美军的反潜防线。   可日本政府没算明白,这种军事化操作压根不得人心。岛上居民早就慌了,担心家园变成 “战场前线”,石垣市议员直接说 “部署导弹就是制造威胁”。   日本天天喊 “防卫需要”,却忘了《波茨坦公告》明确禁止它 “重新武装”,和平宪法也规定了 “专守防卫” 原则,现在往敏感地带摆中程导弹,分明是在突破和平底线。   从解禁集体自卫权到搞 “反击能力”,再到现在部署进攻性武器,日本一步步挣脱二战后的束缚,这动向比导弹本身更危险。 而中国早就形成了无人机体系,无侦 - 7、无侦 - 10 高低搭配,侦察、引导、评估一条龙,这种技术优势不是短期能追上的。反观日本的 F-15J,拆东补西凑备件,升级预算一砍再砍,连跟踪无人机都费劲,更别说应对更先进的装备了。   最值得琢磨的是国际信号。以前总说 “第一岛链” 围堵中国,现在无侦 - 7 想来就来,想去就去,日本战机只能 “目送”,这说明岛链的封锁早已名存实亡。   而且中国的回应很有分寸 —— 不用战斗机对峙,用无人机侦察,既展示了实力,又避免了直接冲突,掌握了战略主动权。这跟中国 AI 技术征服全球一个道理,都是靠硬实力说话,不是靠嗓门大。   日本现在的处境挺尴尬:跟着美国搞 “遏华”,就得往离岛摆武器,可摆了又挡不住中国的侦察;不摆又怕得罪美国,落个 “不配合” 的名声。但有一点很明确,想靠部署导弹就能改变地区平衡,根本不现实。   无侦 - 7 的每一次现身都是在提醒:时代变了,靠军事扩张找安全感的老路子,早就走不通了。

0 阅读:335
天天纪闻

天天纪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