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报道,陕西一大四女学生接到母亲生病的消息,没办请假手续就急匆匆回家,并向导员发消息表达了歉意,导员勃然大怒让她立马返校领处分,谁曾想女孩竟选择了跳河自杀! “妈妈,对不起,我真的坚持不住了……” 如果不是那条微信,许女士永远想不到,自己女儿的生命会定格在22岁。 事情发生在10月15日,但真正的痛苦,却从许女士看到那句“妈妈,对不起,我坚持不住了”开始,那一刻,她整个人都僵住了,她怎么也不会想到,原本在西安上大四,正准备毕业的女儿陈某某,会在和辅导员的一场沟通后走向绝路。 陈某某读的是汉语言文学,按理说这个阶段的学生应该忙着实习、找工作、准备论文,可就在那天,她突然接到消息说妈妈生病了,心里一下被揪得紧紧的,也顾不上学校那一套流程,没请假就赶回安康。 其实她并不是逃避责任,当天清晨六点,还没睡醒的辅导员冉老师就收到了她主动发来的消息,她一条条解释得很清楚:妈妈生病需要赶回家,实在没办法参加学校活动,如果老师需要核实,家里随时可以接电话,话里话外都是“抱歉”“麻烦”“请谅解”。 本以为能换来一句“情况严重吗?先照顾好家人”,结果等来的却是冰冷的质问。 冉老师的回复几乎没有温度,全是责备:“谁让你不请假出校?”“谁让你不返校?”语气强硬到仿佛随时要把处分拍在她脸上,甚至直接点名要求她“立刻马上回来领处分,让家长打电话来”。 对于一个正着急、正焦虑、正担心妈妈的学生来说,这样的话无异于迎头痛击。 她本来状态就不太稳,当时情绪彻底崩掉,在十点多给辅导员发了两句几乎是控诉的话:“你真的好讨厌”“我鼓起勇气告诉你,你却这么对我”。 但辅导员依旧是一套“流程化”语气,丝毫没有安抚:“你违反校规关我什么事?讨厌我可以,但赶紧补手续。” 说完这些之后,陈某某没有再发任何消息。 与此同时,她给母亲发出了最后的告别,语气里没有抱怨,只有深深的愧疚和告别:“愿你们余生平安喜乐,我走了,请不要怪我。” 母亲看到消息后吓得魂都要飞了,疯狂给她拨电话,可是再也打不通了,许女士急忙联系辅导员,可对方也说不出实质性的情况。 接下来,就是长达21天的绝望寻找,家人像无头苍蝇一样,从西安跑到安康,从街边摄像头到河岸角落,把能问的人都问了。每一次希望都换来落空。 直到警方通知,在河里发现了一具遗体,确认就是陈某某,排除他杀,属于自杀。 许女士听到消息时人都瘫了,半个月多的折腾,换来的是这样的结局,更让家属心寒的是学校的态度,家人认为辅导员的沟通方式是压垮女孩的最后一根稻草,可学校却表示“学生轻生与学校无关”,只愿意给 5 万元“人道主义补偿”。 这点钱对一个家庭的伤痛来说,连一句道歉都不如。 记者尝试联系涉事辅导员,对方只说“已经交给学校处理”,校方负责人电话也打不通,据家属透露,学校有人来过,但责任认定谈不拢,赔偿也谈不拢,事情就一直僵着。 陈某某的房间现在还保持原样,桌上摊着没写完的论文提纲,旁边堆着准备求职的资料,像是随时会有人坐下来继续写一样,可那个人再也回不来了。 这件事在网络上传开后,几乎所有网友都在叹息:大四的孩子,本来压力就大,为什么辅导员就不能多点耐心?规矩是规矩,可规矩不能成为一句话把学生逼到悬崖边的理由。 其实道理很简单:学校的管理目的是保护学生,而不是树立权威,遇到学生急事,规章制度固然重要,但一句温和的询问、一点理解的空间,可能就能救一个人。 这件事像给所有教育者敲响了警钟:制度没有温度,但人有,管理学生,不只是看守,更是守护,如果连一句“怎么了?”都舍不得,那么悲剧总有一天会再发生。 对此你怎么看? 信源:泰山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