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宣布了 11月24日,综合日媒报道,日本海上保安厅的大型无人机“海上卫士”

诗柳九幽 2025-11-26 16:48:37

日本宣布了 11月24日,综合日媒报道,日本海上保安厅的大型无人机“海上卫士”23日在北九州机场着陆时,螺旋桨和尾翼与跑道接触并受损,国土交通省已将其认定为“重大事故”。 这架掉链子的家伙可不是廉价货,是美国通用原子公司的MQ-9B“海上卫士”,对外号称能穿透海面迷雾的“空中侦察尖兵”。日本去年跟美国签的采购协议里,光首批就砸了40亿日元,换算成人民币快2个亿,单架成本比不少轻型战斗机还高。按日本官方的说法,买它就是为了盯牢西南诸岛海域,既能搞日常监控、应急搜救,还能偷偷收集电磁信号共享给美军,算盘打得那叫一个响。 光看纸面数据,这无人机确实够“能打”:翼展拉到24米,比标准篮球场还宽出一截;最大起飞重量5.67吨,机身下方挂着先进的有源相控阵雷达,10公里外的船只,是渔船还是货轮都能分得清清楚楚;夜间用的光电设备更厉害,0.1米的分辨率,连海面上浮标的编号都能拍得一清二楚。最让日本心动的是续航能力,一次能在天上飞35个小时不落地,理论上从北九州起飞,能飞到钓鱼岛周边转几圈再返航,这才是他们肯下血本的关键原因。 可数据再亮眼,真到实操环节就露了怯。日本运输安全委员会初步调查结果显示,这架无人机当天从东海返航,高度降到50米准备着陆时,机身的传感器突然罢工,比预定报警时间迟了2秒。这时候起落架已经超负荷运转,偏偏当时北九州机场的风速超过15米/秒,远超操作手册里12米/秒的安全上限,两个问题一叠加,机身直接侧翻砸在跑道上。赶到现场的消防员说,机身外壳被蹭得坑坑洼洼,内部线路都露出来了,基本算报废,机场为此封锁了两小时,多个航班被迫延误。 有人说日本这是运气差撞上坏天气,可翻一翻MQ-9B的事故档案就知道,这事儿早有苗头。美国《防务新闻》去年就报道过,澳大利亚采购的同款无人机,在达尔文基地试飞时液压管路突然爆裂,最后歪歪扭扭迫降在草坪上,机身砸出好几个大窟窿。更离谱的是印度,《印度经济时报》今年3月披露,印度海军刚接收的MQ-9B,在阿拉伯海试飞时导航系统突然离线,直接一头扎进海里,捞上来的时候机身都泡胀了,核心部件全毁了。 连美国自己用着这系列无人机都没省心,美军公开的运维数据显示,MQ-9系列的事故率高达0.2次/千小时,比F-35战机高出近3倍,大部分故障都出在通信链路中断和气象干扰上。军事专家张军社在访谈里说得实在:MQ-9B的着陆系统看着先进,本质就是GPS和惯性导航拼起来的,抗干扰能力特别弱,遇上复杂天气或者电磁信号密集的区域,很容易掉链子。可日本偏偏把它部署在东海周边,这儿各国船只、飞机来往频繁,电磁环境本就复杂,出问题只是时间早晚。 日本急着买这种问题机,说到底是军事扩张的野心压过了理性,早就把自家军工的短板抛到脑后。这些年中国海警在钓鱼岛周边的巡航越来越常态化,2024年一年就有355天在相关海域值守,千吨级舰艇编队天天在岗。日本原先用的P-3C巡逻机早就老旧不堪,飞一趟成本就得上百万日元,飞行员还严重不足,根本跟不上节奏。所以他们才死死抱着美国大腿,想靠MQ-9B的长续航和侦察能力补缺口,还能借着美军的情报网撑场面,算盘精是精,就是没掂量自己的实力。 可他们忘了,买武器不是买潮牌,合用比名气重要多了。北九州机场本就是民用为主,跑道养护标准远不如军用基地,长度才2800米,而MQ-9B着陆需要的安全距离本就不短。更打脸的是,去年这款无人机的测试机在这儿降落时,引擎就出现过抖动问题,当时日本海上保安厅觉得是小毛病没当回事,结果这次首秀直接穿帮,把家底都亮了出来。 往深了说,这起事故就是日本近年盲目搞军事扩张的缩影,一门心思依赖美国军火,自己的军工连核心技术都摸不着,连装备适不适合本土环境都搞不清楚。40亿日元打水漂是小事,暴露出来的能力短板才真要命。想靠砸钱买装备在东海刷存在感,结果连最基本的安全着陆都做不到,这样的“雄心壮志”,说白了就是一戳就破的空中楼阁。 现在日本运输安全委员会还在扒黑匣子数据,想把责任推给“突发风切变”或者“操作员失误”,但明眼人都看得明白,不管是无人机本身的设计缺陷,还是日本采购时的盲目跟风,这笔亏最终都得自己吞。毕竟装备靠进口,核心技术捏在别人手里,再贵的无人机,也撑不起不切实际的野心。 你说,日本这40亿日元到底买了个教训,还是买了个笑话?

0 阅读:17
诗柳九幽

诗柳九幽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