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俄罗斯媒体突然放出一句硬话:中国要是被逼到动手,可能有人趁火跟上;可要

往事趣谈纪录 2025-11-26 18:46:15

果不其然!俄罗斯媒体突然放出一句硬话:中国要是被逼到动手,可能有人趁火跟上;可要是把挑衅者真打疼,反倒能换来尊重和安静。 说真的,俄罗斯媒体这番话,字字都是俄乌冲突三年零九个月熬出来的实在经验,国际博弈那点藏在台面下的规矩,算是被戳破了。 2022 年 2 月仗刚开打时,俄罗斯或许没料到西方会如此 “趁火打劫”,短短几年里,西方给乌克兰的军事援助堆到了 1.8 万亿欧元,美国一家就砸了 670 亿美元的武器,制裁清单更是列到 1.3 万多项,比长篇小说还厚,摆明了想趁乱把俄罗斯拖垮。 那会儿乌克兰仗着背后有人输血,确实硬气了不少,甚至敢派无人机摸到俄罗斯 1500 公里纵深,炸得俄炼油厂火光冲天,一度让俄军前线燃料补给都卡了壳,这就是典型的 “有人趁火跟上”,看你没下死手就敢往前凑。 但后来的剧情慢慢变了味,俄罗斯算是把 “打疼才管用” 的道理悟透了。不再纠结于零散的阵地争夺,转而干脆利落砸向基辅的 5 号、6 号热电站,4 枚 “口径” 加 3 枚 “匕首” 导弹下去,直接把这俩关键能源节点炸得瘫痪,基辅多个区域断水断电,地铁停摆,出租车票价飙到天价。 乌克兰所谓的 “天空泰坦” 防空系统不仅没拦住,还误炸了自家居民楼,这下才真的慌了神,又开始急着喊要更多 “爱国者” 和 F-16。 更有意思的是,之前跟着美国起哄的欧洲国家,看着援助账单和自家能源短缺的窘境,也开始支支吾吾,罗马尼亚的 F-16 甚至眼睁睁看着俄军无人机飞过去炸目标,连拦都懒得拦,这就是打疼之后的微妙变化 —— 没人愿意再当冤大头凑热乎了。 西方那 1.3 万项制裁更像是个笑话,看似来势汹汹,实则没捏住俄罗斯的七寸。本来欧洲是俄罗斯能源的大买家,制裁一出,俄罗斯转头就把原油卖给了印度,印度进口俄油的比例从冲突前的 2% 飙到了近四成,每天 170 多万桶的量让俄罗斯石油出口总量不降反升。 中俄之间更不用说,贸易额从 2022 年的 1902 亿美元涨到 2024 年的 2448 亿美元,本币结算比例更是一路冲到 99.1%,西方想切断的金融和能源血管,反倒被硬生生开出了新通道。 那些喊着要搞垮俄罗斯工业的制裁,也被中国的机械设备、汽车给补上了窟窿,俄罗斯市场上小米、华为占了进口手机的三分之一,一年能从中国买 110 万辆汽车,工业链非但没断,反倒更稳了。 这套路其实早有先例,当年的抗美援朝就是最鲜活的例子。建国初期美国带着 “联合国军” 打到鸭绿江边,觉得新中国软弱可欺,趁机想把势力范围压到家门口,这跟西方趁俄乌冲突加码制裁本质上没区别。 结果中国人民志愿军直接出兵,把武装到牙齿的美军从鸭绿江边打回三八线,硬生生逼得克拉克成为 “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协议上签字的将军”。 经此一战,没人再敢小觑新中国,之后几十年里,东北亚的和平稳定,不就是打出来的尊重? 再看现在的俄乌战场,西方援助的劲头明显弱了,乌克兰从之前的 “底气十足” 变成了 “反复求援助”,泽连斯基的喊话在欧洲议会越来越没人听,这就是 “打疼” 的效果。 那些原本想趁火打劫的势力,见挑衅者没占到便宜反而吃了大亏,自然就歇了念想。 1.8 万亿欧元的援助不是大风刮来的,1.3 万项制裁也没能拦住俄罗斯卖石油、搞贸易,反倒让自己陷入能源危机和通胀泥潭,谁还愿意接着耗? 国际社会从来都是现实的,软柿子才会被捏,硬骨头反而没人敢啃。俄罗斯用三年多的时间证明,越是退避,越会有人凑上来分一杯羹;越是强硬地打疼挑衅者,越能守住自己的底线,换来得之不易的安静。 那些所谓的 “规则”“道义”,在真刀真枪的实力较量面前根本站不住脚,只有让对手疼到肉里,才能让他们明白什么叫 “见好就收”,这就是俄罗斯媒体扒得明明白白的硬道理。

0 阅读:1

猜你喜欢

往事趣谈纪录

往事趣谈纪录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