傻眼了吧,赴日旅游这就是不听劝的后果,去的时候风风光光,回来的路却堵得死死的。 返程航班大面积取消,票源紧张到几乎买不到,能刷出来的少量机票价格飙到平时的两三倍。机场里人满为患,队伍一眼望不到尽头。 “早知道烂在酒店,也不该来凑这个热闹!”日本机场里,这样的抱怨声此起彼伏。不少人出发前就刷到过驻日使馆的提醒,却总觉得“官方提醒都是例行公事”“我的行程特殊不会有事”,要么心疼提前付的酒店钱,要么被“樱花季限定”的噱头勾着,硬着头皮带娃、约伴往日本跑。等要返程时才发现,回家的门早被堵得严严实实。 以前上海飞东京一天能有十多班航班,现在刨去取消的,能正常飞的也就两三班,取消率直奔四成而去。提前一个月订好的返程票,临飞前一天收到航空公司短信,一句“因运营调整取消”就没了下文。再打开购票APP,要么显示“当前无可用航班”,要么弹出的价格让人心跳加速。平时两千多的经济舱,现在张口就要六千,周末的票更是炒到八千,还得靠“抢票加速包”拼手速。 社交平台上,赴日游客的日常刷满屏。有人为了回家,从东京坐新干线跑到大阪,再买经香港转机的机票,光路上就耗了两天,中转时在机场长椅上蜷了一夜;有人滞留东京,每天酒店续房就要花一千多,吃碗拉面都要换算汇率心疼半天;还有人组团去的,现在散成一团,各自找渠道改签。 说真的,这锅真没人替他们背,全是自己把官方提醒当耳旁风的结果。11月中旬,驻日大使馆就发过明明白白的公告,标题都透着严肃:“提醒中国公民近期谨慎前往日本”。里面把风险摆得很清楚:今年以来,针对中国游客的盗窃、骚扰案件比去年多了不少,好几起街头冲突都没妥善处理;加上日本一些政客近期发表涉台不当言论,中日民间交流氛围变僵,在日中国人的安全保障打了折扣。外交部也跟着发声,建议“非必要不赴日”,已经在当地的要随时留意身边情况。 可当时很多人根本没往心里去。有人说“每年都喊风险,不也没事”,有人觉得“我是去消费的,他们得伺候好”,还有人看别人发朋友圈眼馋,跟风订了机票。结果呢?安全风险暂且不说,光是回家的路就足够让人崩溃。民航局的数据摆着呢:11月15日到25日,中日往返航班取消量比上个月涨了一倍多,其中返程航班取消的占比近七成。航空公司说得实在:“双边政策和客流都变了,航线只能临时缩减”,说白了就是大环境变了,航班说砍就砍,根本不会因为个人行程特殊就网开一面。 机票价格更是离谱的坐地起价,之前北京往返东京,提前半个月订,两千五就能拿下经济舱;现在从东京回北京,单程票基本都在五千以上,要是想赶在周末回来,八千块都不一定能抢到。有票务行业的人说,现在日本回中国的机票刚放出来就被秒光,不少票代趁机搞“溢价服务”,收两千块手续费才肯帮忙抢票,这哪里是回家,分明是为当初的迷之自信交罚款。 反观咱们国内旅游,那真是舒服到骨子里。国内航班准点率在全球都排得上号,很少出现说取消就取消的情况;高铁网更是织得密不透风,从东北到海南,从新疆到上海,朝发夕至成了常态,手机上点几下就能搞定订票、选座,根本不用操心。景区服务也越来越贴心,新疆的草原上有免费观光车,云南的古镇里有智慧导览,带老人小孩去都不用费劲儿。 更关键的是价格稳当,不会因为国际形势波动就乱涨价。文旅部还经常发消费券,吃饭、住酒店、买景区门票都能抵扣,一趟下来比去日本省不少钱。有人总说“国内景点都逛遍了,想换口味”,可旅行的本质是放松,不是遭罪。这次赴日的人,原本想赏樱花、吃生鱼片,结果大部分时间耗在机场排队、打电话改签上,钱花了,罪受了,图啥呢? 大使馆的提醒从来不是胡乱说,而是基于真实数据的预警。今年在日中国公民被盗窃、诈骗的案件比去年多了四成,还有人因为语言不通,购物时被商家套路,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坑。现在滞留在日本的人,除了买高价机票,就只能找驻日使馆帮忙。使馆工作人员说,最近求助电话快被打爆了,他们天天加班协调航空公司,但票少人多,能帮到的有限。 旅游是为了开心,不是为了挑战风险。出门前多看一眼官方提醒,多掂量掂量安全和出行保障,比啥都重要。现在国内旅游条件越来越好,高铁快、服务好、价格实,何必非得扎堆去国外冒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