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赵尚志牺牲后,一个汉奸在验尸时,用脚踢了踢他的脑袋,这时,旁边叛变的战友打了这个汉奸一巴掌,怒喝道:“你是没有手吗?” 2004 年辽宁烈士陵园,赵尚志的遗骸安葬仪式上,一位老抗联战士摸着墓碑落泪。 “62 年了,你终于回家了。” 老人的话让在场人红了眼,没人忘 1942 年那场牺牲。 谁能想到,这位抗日英雄牺牲后,第一个为他出头的,竟是叛徒谢文东 —— 那个怒扇汉奸的瞬间,成了历史里复杂的一笔。 从 1908 年出生到 2004 年归乡,赵尚志的一生,藏着太多热血与遗憾。 1925 年辽宁,17 岁的赵尚志攥着入党申请书,手因激动微微发抖。 那时国家危难,他亲眼见日军欺压百姓,心里早埋下 “救国” 的种子。 入党后,组织派他去黄埔军校学习,他抱着《孙子兵法》啃到深夜,战术笔记记满好几本。 军校里他个子不高,却总抢在最前训练,战友说 “这小子眼里有股不服输的劲”。 毕业后他立刻回东北,发誓要 “把日军赶出家乡”,这一去就是十几年。 1936 年黑龙江 “冰趟子”,寒风裹着雪粒子打在人脸上,赵尚志正趴在雪地里观察。 日军的队伍渐渐靠近,他挥手示意战士们隐蔽,手指紧紧扣着扳机。 “等他们进了包围圈再打!” 他压低声音,眼神死死盯着敌人,三天三夜没合眼。 枪声响起时,他带头冲出去,子弹擦着耳边飞过也没退缩。 这场仗打得漂亮,以少胜多重创日军,“北国雄狮” 的名号从此传遍抗联。 这是他无数胜仗里的一场,却让日军又怕又恨,悬赏重金要他的人头。 1942 年 2 月 12 日深夜,黑龙江深山里的雪积得没膝,赵尚志带着小分队前行。 他裹着褪色的军装,帽檐上的冰晶结了一层又一层,还在盘算作战计划。 队伍最后,叛徒刘德山眼神闪烁,右手一直按在腰间的枪上 —— 没人察觉他的阴谋。 走到林间空地时,月光突然亮起来,刘德山突然转身,枪口对准赵尚志的后背。 “砰!” 枪声打破寂静,赵尚志猛地回头,忍着剧痛连开两枪,击中叛徒胸口。 刘德山倒在雪地里,而赵尚志也撑不住,重重摔在雪上,鲜血很快染红了一片。 日军赶来时,赵尚志已经重伤,却紧紧攥着枪,没松过手指。 押到伪警察署后,日军威逼利诱,可他咬着牙没漏半个字,额上的汗冻成冰晶。 “你们永远打不败中国人!” 他的话让日军气急败坏,却没辙。 天亮时,赵尚志牺牲了,一个汉奸上前,用脚踢他的头颅,想羞辱烈士。 “你是没有手吗?” 叛徒谢文东突然冲过来,狠狠甩了汉奸一巴掌,声音震得人耳朵疼。 没人懂这个叛徒为何动怒,或许是残存的人性,或许是对昔日战友的愧疚。 可这巴掌没改变什么,日军还是割下赵尚志的头颅,装在木箱里巡回示众。 他的遗体被抛进松花江,冰冷的江水卷着遗体,很快消失在茫茫冰面下。 战友们得知消息,躲在雪地里哭,却没被打垮 ——“要带着赵司令的精神接着打!” 后来的日子里,抗联战士们抱着他的战术笔记作战,打了一场又一场胜仗。 大家都说 “赵司令没走,他还在和我们一起抗日”,这份信念支撑着很多人。 2004 年,赵尚志的遗骸终于被找到,从松花江畔运回辽宁老家。 安葬那天,来了很多人,有老抗联战士,有年轻人,还有捧着纸花的孩子。 老人给孩子讲 “冰趟子” 战役的故事,讲赵尚志如何带着战士们打日军。 孩子们听得入迷,把纸花放在墓碑前,小声说 “赵爷爷,谢谢您”。 如今每年清明节,烈士陵园里都满是鲜花,人们自发来缅怀这位英雄。 赵尚志的人生,是一部抗日史诗 ——17 岁入党,军校学军事,战场显神威。 他打了上百场仗,护了无数百姓,用生命诠释 “爱国” 二字。 谢文东的那记巴掌,成了历史里的小插曲,却更显赵尚志的精神可贵。 现在的孩子在课本里读他的故事,在纪念馆里看他的遗物,知道曾有这样一位英雄。 他的精神像种子,在岁月里生根发芽,提醒每一代人:不忘历史,珍惜现在,这是对英雄最好的告慰。 主要信源:(共产党员网——【抗日英雄谱】赵尚志:誓抗战 效马援 裹尸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