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因惠特科夫丑闻放弃乌克兰问题最后期限。 11月26日这天,美国政坛关于乌克兰的风向突然变了——特朗普直接官宣,之前给乌克兰划下的那个“本周四”最后期限,不算数了。 这事儿闹得有点意思,毕竟几天前他还硬气着呢,放话泽连斯基必须在期限前点头同意美国主导的和平计划,不然就别指望美国再兜底。 现在突然改口,不是特朗普心慈手软,而是自家后院先起了火,一桩关于谈判代表惠特科夫的丑闻,把他的“最后通牒”搅得稀碎。 要把这事儿说清楚,得先倒回几天前。特朗普当选后,一直琢磨着赶紧给乌克兰问题画个句号,毕竟“美国优先”的算盘里,欧洲的烂摊子不值得美国一直砸钱。 他团队很快抛出了一个28点和平计划,说白了就是给俄乌双方定规矩,核心条款都得照着美国的意思来。为了逼乌克兰就范,特朗普特意设了个截止到11月28日的期限,放话不接受就自己接着打,那架势仿佛吃定了泽连斯基。 没等乌克兰人表态,美国人自己先乱了阵脚。有消息爆出来,负责这事的美国谈判代表惠特科夫,居然私下授意俄罗斯方面该怎么跟美方建立沟通渠道。 这消息一出来就炸了锅——合着美国的谈判代表,先帮着对手琢磨怎么跟自己人谈?这要是真的,不仅和平计划的公正性荡然无存,特朗普团队的公信力也得碎一地。 要知道特朗普2020年就因为乌克兰问题被弹劾过,当时就是因为被指施压泽连斯基搞政治操作,现在又出这么一档子事,他可不想刚当选就再陷泥潭。 特朗普第一时间站出来否认,语气挺坚决,说这是“别有用心的造谣”。但否认归否认,这丑闻已经让他的“最后期限”变得骑虎难下。 本来他设期限就是想拿援助当筹码逼乌克兰就范,可现在惠特科夫的事一闹,外界都在质疑这和平计划是不是早就跟俄罗斯通了气,乌克兰那边自然更有理由硬气,泽连斯基之前就放话“乌克兰是独立国家,不会被强迫谈判”。 真要是到了周四,乌克兰硬顶不接受,特朗普要么兑现威胁停援,要么就得自己打自己脸,丑闻缠身的情况下,他显然选了后者。 其实这期限作废,也不全是因为丑闻,特朗普的和平计划本身就争议不断。这计划刚抛出来的时候,欧洲媒体直接骂它是“乌克兰投降计划”,说条款太偏俄罗斯。 就连美国内部,不少共和党议员都有意见,更别说乌克兰了。泽连斯基派代表团去日内瓦谈的时候,明着说“原则上同意,但细节得再磨”,潜台词就是不接受被美国逼着签城下之盟。 特朗普自己也心里有数,之前就松口说“这不是最终方案”,现在借着丑闻台阶把期限撤了,也算顺坡下驴。特朗普撤了期限,却没停手。他已经派惠特科夫去莫斯科见普京,同时让陆军部长跟乌克兰对接,等于换了种方式接着推他的和平计划。 从28点条款缩减到22点,显然是做了让步,但核心要求没变——还是得按美国的节奏结束冲突。俄罗斯那边反应挺淡定,拉夫罗夫说不着急,等美方把和乌方谈的结果拿来再说,等于把球又踢了回去。 这事儿里最尴尬的可能是泽连斯基。之前特朗普长子放话“你还有38天就没零用钱了”,马斯克还嘲讽他的独立言论,现在特朗普撤了期限,看似给了乌克兰喘息空间,但也意味着美国的施压会换种更隐蔽的方式。 毕竟美国已经给乌克兰砸了超过640亿美元援助,特朗普绝不会容忍这笔钱打了水漂,他要的是“立竿见影的和平”,好兑现自己的竞选承诺。 特朗普放弃最后期限不是良心发现,而是政治算计的结果。惠特科夫的丑闻只是导火索,真正让他妥协的,是美国内对援乌的分歧——民调显示41%的美国人觉得援乌做得过多,国会里共和党也早有不满。 现在撤了期限,既避开了丑闻风口,又能继续推着俄乌往谈判桌前走,算盘打得叮当响。至于惠特科夫的事是真是假,恐怕得等谈判有了结果才会有定论。 但可以肯定的是,接下来乌克兰问题的主导权,还攥在特朗普手里,只是不会再用“最后通牒”这么生硬的招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