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时事评论员谢寒冰:你们知道中国大陆这两天在干什么吗?他在给全国的退伍军人制发预备役人员证。那大陆这个动作是什么意思呢。你要知道大陆做每一件事情,都是经过深思熟虑有深远考虑的,这一点不容小觑。 这张巴掌大的证件绝非象征性纪念品,藏着大陆国防布局的深层心思,可不是随便发张证走个过场那么简单。它只面向在编预备役人员发放,从过去仅覆盖军官,拓展到预备役军官、军士、兵全层级,相当于给每一位合格预备役人员发了“国防身份证”,把松散的后备力量拉进了精准管理的体系里,这背后是制度升级的硬决心。 2023年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预备役人员法》正式施行,这部法律用65条内容全面规范了预备役人员的管理、待遇和职责,而统一制发预备役人员证,正是这部法律落地的关键一步。在此之前,我国只有《预备役军官法》,普通预备役士兵和军士没有专门的身份凭证,履职和享受待遇时难免遇到阻碍。新证件的推出,刚好补齐了这个短板,让全层级预备役人员都有了法定身份标识。 我国的预备役制度并不是凭空出现的,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已建立。1955年颁布的兵役法首次明确兵役分为现役和预备役,随后各地组建了第一批预备役师,只是后来经历过短暂调整。直到1983年,锦州预备役步兵师正式组建,成为我国第一支列入解放军建制序列的预备役部队,此后这支力量不断发展,如今已涵盖步兵、炮兵、通信兵等多个兵种。 新证件能实现全层级覆盖,背后是选拔标准的明确细化。预备役人员不是随便就能当的,得忠于祖国、遵守法律,年满18周岁且有符合岗位要求的身体条件和文化程度。他们主要从退役军人和专业技术人才中选拔,毕竟这些人要么有军事基础,要么有专业技能,能快速适应任务需求。 证件里藏着精准管理的门道,每个证件都有全国唯一的编号,配合高防伪技术,既能防止伪造,又能实现数字化追踪。预备役人员的军衔、服役单位、有效期等信息都清晰标注,部队能随时掌握每个人的动态,一旦有需要,动员响应效率会大幅提升。这和过去松散的登记管理完全不同,每一位持证人都成了国防体系里可精准调用的力量。 持证人的权益也有实打实的保障。参加军事训练、执行任务期间,他们能享受服役津贴和交通、伙食补助,所在单位得保留原有的工资、奖金和福利,不能以履职为由辞退或降待遇。如果在任务中受伤,军队医疗机构会提供优先就医服务,牺牲或致残还能获得相应抚恤,家庭遇到困难也会得到救助。 这些规定不是空话,法律里明确了违反义务的责任。要是拒绝参加军事训练或征召,县级政府会责令改正,逾期不改的会被罚款,公职人员还会受处分。反过来,表现优秀的能晋升军衔,获得表彰奖励,授予和晋升军衔时还会举行专门仪式,这份荣誉让预备役人员的归属感更强。 从1955年的制度初建,到1983年的部队组建,再到如今的证件统一制发,我国预备役建设一直在朝着法治化、规范化推进。这张小小的证件,既是身份的证明,也是责任的象征,更是国防后备力量现代化的缩影。它让每一位预备役人员都清楚,自己是国家武装力量的一员,随时要准备为保卫祖国履行义务。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