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前首相布莱尔说,世界进入2050年时,世界上会出现三个超级大国。 2014年,中国高铁刚启动“走出去”战略,印尼雅万高铁项目敲定,那时很多人还在观望。十年后回头看,基础交通、工业串联、资源调动这些硬指标,才是大国底气的真正来源。 2024年9月,在新加坡举办的米尔肯亚洲峰会上,这位前英国首相抛出了一条让全球地缘政治圈震惊的判断:到2050年,世界上真正能叫“超级大国”的,可能只剩下美国、中国和印度。 英国?欧洲?都已经慢慢掉队了,他用的是“很可能”这种模糊措辞,但底下隐藏的数据和趋势很难反驳,全球力量版图正在悄然迁移。 衡量超级大国的标准已经不是喊声大或者军队多,回头看布莱尔在1997到2007年的那十年,世界几乎是美国一人独奏的舞台。 美元是准则,经济和军事实力让美国可以随意左右全球产业链,即便到了2024年,美国GDP仍然高达29.18万亿美元,军费占全球四成,硅谷的AI和半导体技术仍让对手望尘莫及。 但这座堡垒内部的裂痕也显而易见:35万亿美元国债压得人喘不过气,政治内耗频繁,每一步决策都要付出高昂协调成本,美国仍能分到全球经济蛋糕的一块大蛋糕,但“唯一主角”的身份已经难以维持。 再看东方,中国的潜力正在被彻底兑现。十年前,人们还在怀疑中国高铁能不能出口,十年后,从印尼雅万高铁到国内数万公里轨道网,中国制造能力已经形成完整链条。 2024年,全球一半新能源汽车贴着“中国制造”的标签,这不是数字游戏,而是从电池到整车全产业链的自立自强。 人口可能在未来下降到12.6亿,但中国掌握着近三成全球制造业产值、3.6万亿研发投入,以及量子通信、空间站等全领域技术实力。 这种基础和体量,足以把中国推向世界舞台中央。 印度则握着另一种资源:人。 人口超越中国到14.4亿,还在持续增长,这意味着源源不断的“人力电池”,在硅谷,约一成技术岗位由印度裔占据,班加罗尔成为全球IT外包中心,谷歌、微软扎堆,全球一半疫苗由印度药厂生产。 2024年经济增速6.7%,生机勃勃。但印度想把这些人口和增长转化为像中美一样的系统性强权,还得解决邦与邦间治理差异大、基础设施落后、供应链断点多的问题。 英国的情况就尴尬得多了,曾经的日不落帝国,现在只能排到老六,经济增速不到1%,脱欧让出口缩水,每年损失上千亿英镑。 过去依靠伦敦金融、老牌科技撑场子,如今在东方大国加速开放、人才抢滩面前,英国的微薄增量都填不上自家窟窿。 真正的超级大国,不是靠喊声、排名或短期数据,而是看谁能低成本、稳妥地把战略意图落实到每一公里铁路、每一座工厂、每一所学校、每一张病床上。 2050年的门票只给那些能把经济、技术和民生能力扎实铺开的国家,皇冠、名号和昔日辉煌都值不了钱,只有掌握产业链、技术和庞大民生支撑的国家,才能在未来的格局里站稳脚跟。 对此你怎么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