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后,七万多匹日本军马成了烫手山芋!这些曾经在战场上嘶鸣的大家伙,突然没了

君轩谈历史 2025-11-27 18:03:51

抗战胜利后,七万多匹日本军马成了烫手山芋!这些曾经在战场上嘶鸣的大家伙,突然没了主人,散落在东北、华北的田野和村庄里,让刚从战火中走出来的中国人犯了难。 这些马当初是日军花心思养出来的,可不是普通的牲口。 早在1906年,日本就在北海道建了种马繁殖场,用阿拉伯马和本地马杂交,硬是把矮小的土马改良成肩高能到1.5米的“战争机器”。 太平洋战争打响后,一个陆军联队就能配上上千匹这样的马,论价值比几百个士兵的薪俸加起来还高。 日军对军马的管理细到让人咋舌。 专门的“军马大队”每天记日记,连马吃了多少干草、跑了多远路都写得清清楚楚。 那会儿士兵可能都没这待遇,军马每月还要做耐力测试,通不过就淘汰,兽医带着青霉素给马看病,死亡率比士兵还低。 1945年秋天,日本兵跑的时候太匆忙,这些马就被扔下了。 东北的老百姓还记得,长春郊外的兵营外,上千匹马拴在那儿,马鞍没卸,马背上的水壶还晃悠着,马饿得直刨地。 根据当时的受降报告,光沈阳的日军第39师团就扔了8000多匹,北平天津那边更多,加起来正好七万出头。 刚开始老百姓见了这些马都眼馋,想着拉回家种地多好。 黑龙江那边的农户甚至用小米换马,一匹壮马能换三斗小米。 但真牵回家才发现是个麻烦,这些马吃惯了燕麦和盐,换成玉米秸秆根本不吃,一天要消耗五公斤干草,普通人家哪养得起。 本来想靠这些马提高耕作效率,后来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吉林有个农户牵回去的马见了牛就踢,犁地时还走正步,半个月就把主人腿踢折了。 1946年的农村调查显示,不少人家养了没俩月就养不起了,有的干脆放了,让它们在野外自生自灭。 无奈之下,政府开始插手。 1947年东北成立了“军用马匹整理委员会”,在齐齐哈尔、长春建了五个国营马场,收容了一万多匹马。 这事儿办得不容易,得培训兽医,还得教马干活。 后来这些马还真派上了用场,1948年光运输粮食就运了五万吨,帮着缓解了物资短缺的问题。 民间也有能人,以前给日本兵喂过马的农户知道怎么对付它们。 辽宁有个叫王福全的,用燕麦混玉米喂马,还吹口哨指挥,半年就教会马耕地了,十亩地五天就干完,比以前快多了。 老百姓还琢磨出用煮玉米秸秆混豆饼当饲料,饿极了的马也就慢慢适应了,存活率提高到65%。 这些马后来成了特殊的记忆符号。 东北农村流传着“报恩马”的故事,说有匹马帮农户耕了三年地,老死以后主人还给它立了碑。 黑龙江博物馆现在还藏着当年用军马改造的犁,成了“战争与和平”的展品。 如此看来,这些马从杀人工具变成耕地帮手,本身就是一段浓缩的战后史。 七万军马的故事,说到底就是战争后遗症的缩影。 它们曾是侵略者的帮凶,战败后成了没人要的包袱,最后靠着老百姓的智慧和政府的引导,总算没浪费。 这事儿也告诉我们,胜利从来不是轻轻松松的,连处理战利品都这么费劲。 如今这些马早就没了,但它们留下的故事,还在提醒着我们那段从战争走向和平的艰难岁月。

0 阅读:430

猜你喜欢

君轩谈历史

君轩谈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