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智库分析:如果中国真的以非和平手段统一台湾,虽然中国的总体军事实力还稍逊美国,但在中国家门口打一仗,美国毫无胜算。中国已经准备了多年,制电磁,制信息,反介入能力可以御敌于国门之外。 华盛顿的战略家们总有一种错觉,认为战争是数学模型,可以用装备和技术代换。 却忘了战场从来不是实验室里的理想环境,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2023年那24次兵棋推演算是把这点暴露得明明白白。 他们模拟2026年解放军两栖登陆,即便拉上日本全力介入,最后也只算出个“惨烈”二字,所谓的优势在地理距离和中国多年打造的反介入体系面前不堪一击。 这些推演可不是随便瞎猜,而是用地图格子、部队棋子和基于历史数据的规则反复模拟,每次都要覆盖三到四周的战争进程,按理说够严谨了,可结果却狠狠打了“装备决定论”的脸。 推演里美军确实凭借全球投送能力和盟友支持挡住了解放军快速登岛,但代价是数十艘舰艇葬身海底。 其中不乏最先进的宙斯盾驱逐舰甚至航母,数百架包括F-35在内的昂贵战机被击落,上万士兵伤亡,太平洋舰队在头几个星期就失去了作战主力,这种损失对任何国家都是难以承受的重创。 要知道美军一艘核动力航母造价高达130亿美元,一架F-35战机单价超过8000万美元,这样的“烧钱速度”即便对美国来说也撑不了多久,更别说这些装备的生产周期动辄以年计算,战时根本来不及补充。 中国能让美军付出如此代价,靠的不是单纯堆装备数量,而是多年深耕的制电磁、制信息和反介入能力,这些能力早就在现实中得到过验证。 2016年南海对峙就是最好的例子,当时美国借着所谓“南海仲裁案”高调介入,派出双航母战斗群逼近西沙海域,摆出一副咄咄逼人的架势,结果解放军直接拉出岸基导弹部队、海军舰艇和空军战机形成立体威慑, 那些被称为“航母杀手”的东风-21D导弹已经进入战备状态,射程足以覆盖整个南海。 最终美军航母战斗群在对峙中悄然撤退,用实际行动承认了中国在近海的军事优势。 从那以后,中国在南海岛礁的建设进一步完善,形成了常态化的区域控制能力,让美军再想近距离挑衅时不得不掂量掂量后果。 在反介入武器体系上,中国的布局更是针对性极强。东风-21D和东风-26两款反舰弹道导弹早已形成互补,前者射程覆盖第一岛链。 而后者能打到4000公里外的关岛,被称为“关岛快递”,它们可以携带高超音速弹头,末端突防速度超过10马赫,美军现有的宙斯盾反导系统拦截成功率极低。 而且东风-17高超音速导弹,采用乘波体设计,飞行轨迹根本无法预测,能轻松突破任何反导防线,专门打击美军的指挥中心和军事基地。 这些导弹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解放军的天基卫星侦察系统、岸基雷达网、电子战部队形成联动,一旦美军舰艇进入西太平洋相关海域,很快就会被锁定跟踪,全程处于导弹的瞄准之下,相当于把昂贵的舰艇变成了活靶子。 制电磁和制信息权的争夺更是美军的软肋,解放军的歼-16D电子战飞机可以在作战中实施远距离干扰,瘫痪美军的雷达和通信系统,让其舰艇和战机变成“失明失聪”的孤军。 一旦开战,这些基地的跑道、油库、弹药库会成为首要打击目标,美军就算想调兵支援,也会因为基地被毁而失去落脚点,跨太平洋而来的舰队更是会面临补给线被切断的困境。 要知道美军太平洋舰队的主力舰艇从珍珠港开到台海需要近两周时间,这段时间里,它们要全程暴露在解放军的侦察和打击范围内,等赶到战场时可能已经损失过半。 日军的所谓“全力介入”其实也只是纸面文章,日本的军事基地同样在中国导弹覆盖范围内,而且其自卫队的作战能力严重依赖美军的指挥体系,一旦美军的信息和通信被压制,日军根本无法单独形成有效战斗力。 CSIS的推演也考虑到了这一点,即便把日军的支援算进去,也没能改变美军损失惨重的结局,反而让日军自身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 华盛顿的精英们之所以会有“战争可以用装备代换”的错觉,本质上是忘了战争的基本逻辑,在家门口作战的中国,拥有美军无法比拟的地理优势、后勤保障和民心向背。 解放军的岸基航空兵、火箭军和海军可以形成立体防御网,补给线短且安全,而美军需要跨越万里太平洋投送兵力,每一艘舰艇、每一架战机的补给都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还随时可能遭到打击。 CSIS的24次兵棋推演虽然得出了解放军难以迅速登岛的结论,但更重要的是揭示了美军介入的惨重代价,太平洋舰队主力丧失意味着美国在西太平洋的军事存在会瞬间崩塌,其全球霸权地位也会受到致命打击。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军事输赢问题,而是美军根本承受不起这样的战略损失,所谓的“胜算”不过是自欺欺人的幻想。 毕竟没有哪个国家会为了别人的领土,甘愿让自己的主力舰队葬身海底,让数百亿美元的装备化为废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