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从来就不亲华,源于历史原因,虽然大家知道新加坡在二战期间涌现出很多爱国华侨,还有很多抗日英雄,但是这些抗日武装成员其实在二战结束后,根本就没有进入新加坡的决策核心圈子。 原因首先就是英国殖民者打压,第二就是李光耀势力对这些抗日英雄的压迫。 英国殖民者的打压从来都带着明确的私心,二战中新加坡华人之所以拼尽全力抗日,一方面是出于对祖国的牵挂,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能摆脱殖民统治的枷锁,可他们的热血付出,在英国殖民者眼里却成了潜在威胁。日军投降后英国重新接管新加坡,那些曾在战场上用劣质武器阻击日军的华侨义勇军,没等来应有的表彰,反而先迎来了殖民当局的清算。英国当局清楚,这些华人武装既有着坚定的反抗意志,又对殖民统治本就心存不满,一旦让他们掌握话语权,必然会动摇自己的统治根基,于是便通过解散武装、监控排查、剥夺政治权利等手段,硬生生把抗日英雄们排除在权力体系之外。就连那些侥幸幸存的义勇军战士,也只能隐姓埋名回归底层,他们在战场上留下的伤疤,成了殖民当局重点盯防的标记,再也没机会为华人群体争取应有的权益。 李光耀势力的压迫更透着现实的功利性,他本人虽亲历过日军检证的凶险,也承认二战中唯有华人敢挺身而出反抗侵略者,却始终没真正认可这些抗日英雄的价值。当时不少抗日武装成员要么隶属于马来亚共产党,要么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李光耀看来,这些人的存在会影响新加坡对自身定位的塑造,更可能让新加坡陷入复杂的地缘博弈。为了巩固自己的势力,打造符合其治理理念的权力核心,他对这些抗日英雄采取了强硬的排挤政策,不仅不给予他们参与决策的机会,还通过各种手段弱化他们的影响力,甚至给部分抗日组织扣上不稳定因素的帽子。那些曾为守护家园浴血奋战的人,本该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却在这种刻意的压迫下,逐渐被边缘化,他们的爱国情怀和战斗经历,没能在新加坡的决策层面留下丝毫印记。 这双重打压不仅埋没了一代抗日英雄的付出,更从根源上改变了新加坡的权力构成。决策核心里少了那些带着华人血脉情怀的声音,多了些侧重殖民利益传承和本土功利考量的力量,这种权力结构的形成,自然让新加坡很难生出真正的亲华倾向。毕竟从一开始,那些最能共情中国、最念及华人情谊的群体,就被彻底挡在了权力大门之外,后续的发展方向,也就顺着这样的历史轨迹一步步走了下来。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