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有人通知黄令仪:立即终止芯片和集成电路项目,她冲进办公室喊破嗓子:“绝不能停!否则我们会被卡死!”上级却冷冷一句:“没钱。”黄令仪当场蹲地痛哭,谁能想到,日后她却成了让美国忌惮的关键人物! 黄令仪1936年出生于广西南宁一个普通家庭,早年随家人迁徙到不同地方,经历了生活的不易。她从小对科学产生兴趣,通过自学掌握基础知识。1954年,她考入清华大学无线电工程系,专注于电子技术学习。期间,她系统研究电路原理和半导体材料,参与实验室实验,积累实际操作经验。毕业前,她加入小型项目,组装无线电设备,测试信号传输。1960年毕业后,她进入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从事计算机硬件研究。研究所环境简单,她每天处理图纸和元件,逐步适应工作节奏。 在计算技术研究所,黄令仪参与中国第一台大型晶体管计算机119机的开发。这台机器使用晶体管作为核心元件,她负责部分电路设计和测试。工作过程中,她处理大量元件焊接和电压测量,确保机器稳定。119机完成后,推动了中国计算机领域的初步进步。她随后转向集成电路研究,1970年代领导团队攻克器件工艺难题。团队在有限条件下探索大规模集成电路,通过多次实验改进工艺参数。1977年,她负责电路预研项目,专注于集成电路的探索。到1984年前,她推动中国在这一领域取得初步成果,完成了多项测试样品。 1984年末,中国计算技术研究所面临资金短缺问题,上级决定终止芯片和集成电路项目。这一决定直接影响了黄令仪领导的团队,当时中国芯片几乎全部依赖进口,自主研发处于起步阶段。项目终止意味着多年积累的努力中断,国家技术自主性受到威胁。黄令仪强烈反对这一决定,认为继续研发对国家长远发展至关重要。上级坚持资金不足,无法维持项目开支。这一事件凸显了当时中国科技研发的资源限制,项目团队被迫调整方向。 项目终止后,黄令仪调入微电子中心,继续相关研究。她在新的岗位上整理资料,组建小团队,专注电路优化。2001年,胡伟武邀请她加入龙芯团队,她以65岁年龄参与多核处理器设计。团队在计算所大楼工作,她指导工程师绘制电路布局,讲解连接方式。龙芯项目旨在实现中国自主CPU,团队面对技术难题,坚持优化设计。2002年,龙芯一号成功研制,这是中国首款通用CPU,结束了无芯历史。性能虽与国外有差距,但标志着自主研发的开端。 龙芯一号问世后,团队继续开发后续产品。龙芯二号在2003年推出,采用更先进架构,提高计算速度。黄令仪参与寄存器堆设计,团队通过多次迭代解决流片失败问题。龙芯二B版本稳定性能,应用于初步领域。龙芯三号于2010年发布,支持多核处理,提升高性能计算能力。这些产品逐步减少对中国对外技术依赖,推动国防和民用应用。黄令仪的贡献在于坚持自主架构,避免简单模仿国外设计。 中国芯片研发历史中,黄令仪的角色突出。她从分立器件起步,到大规模集成电路,再到通用CPU,经历了技术演进的全过程。早期,中国缺乏资料和设备,她带领团队从半导体二极管和三极管入手,建立基础。1971年,集成电路研究所成立,她负责大型通用计算机的半导体存储器研制。在资源匮乏时期,团队通过自制设备完成实验。她的工作为后来龙芯奠定基础,确保中国在微电子领域逐步积累经验。 黄令仪的研发经历反映了中国科技自立自强的路径。面对国际封锁,中国芯片行业从进口依赖转向自主创新。龙芯系列的应用扩展到卫星和超级计算机,证明了本土技术的可靠性。黄令仪年过80仍在一线,参与优化龙芯性能,推动产业化进程。她的团队与企业合作,将芯片用于实际产品,避免了高额进口成本。中国芯片发展虽面临挑战,但通过持续投入,逐步缩小与国际差距。 在全球科技格局中,黄令仪成为美国关注的焦点。中国龙芯的进步让国外意识到技术壁垒的削弱。龙芯三号的多核设计,支持复杂计算任务,应用于关键领域。美国通过出口管制限制中国芯片获取,推动中国加速自主研发。黄令仪的坚持体现了科学家对国家安全的贡献,她的团队打破了技术垄断,节省了大量资金。龙芯的成功案例激励了更多研究者投入芯片领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