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对外公开宣布了 11月26日,英国路透社最新发布独家报道称,消息人士称,日本央行正为最快可能在下个月加息的情形向市场“打预防针”。(金融界) 为啥突然要加息?说白了,日元贬值太狠了!再不加息止血,日本的经济和老百姓的日子都要扛不住了。 日本总务省数据显示,10月核心通胀率升至3%,连续18个月高于央行2%的目标,而食品进口价格同比暴涨22%,这对依赖进口的日本来说堪称“民生暴击”。 企业日子更难熬,丰田汽车10月对美出口量同比降7.5%,看似降幅不大,实则暗藏危机——日元贬值本应提振出口,但美国加征的关税和原材料涨价吞噬了全部红利。 更惨的是半导体行业,东京电子进口一台荷兰光刻机,成本较2023年增加38%,而出口的半导体设备因日元贬值,被美方反倾销调查,双重打击下三季度利润暴跌52%。 很多人疑惑,日元贬了两年,为啥等到现在才动手? 核心原因是美日利差的“剪刀差”越拉越大,美国当前联邦基金利率维持在3.75%-4.00%,而日本央行基准利率始终停留在-0.1%,这种史无前例的利差,让资本疯狂外流。 日本央行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外资净流出日本国债市场达12万亿日元,相当于央行全年购债规模的一半。 1990年日本为抑制泡沫经济加息,直接戳破房地产泡沫,引发“失落的三十年”;2000年短暂加息后,经济再次衰退,从此央行患上“加息恐惧症”。 但这次情况不同,2023年启动的“超宽松”政策已失效,印钞救市导致外汇储备从1.3万亿美元降至9800亿美元,外汇储备告急让央行没了犹豫的资本。 关键的是美国的态度转变,过去两年,美国默许日元贬值,因为这能让日本多买美国能源和武器。 但2025年10月日本对美出口同比降3.1%,汽车、半导体设备等关键产品降幅惊人,美方担心日本经济崩溃影响自身出口,转而默许日本加息。路透社披露的“打预防针”策略,实则是日美沟通后的默契操作。 日本不是没试过靠贬值刺激经济,2013年安倍经济学推出“量化宽松+贬值”组合拳,日元对美元从80:1贬至120:1,出口短暂增长后很快回落。 原因很简单,日本产业结构早已老化,汽车、电子等传统优势产业竞争力下降,贬值带来的成本优势,抵不过技术迭代的冲击。2013-2020年,日元贬值40%,但出口总额仅增长12%,就是最好的证明。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泰国、马来西亚等国跟风贬值,结果引发资本恐慌性出逃,外汇储备耗尽,最终不得不接受IMF的苛刻救助条件。 日本当前处境更危险,其政府债务率高达260%,是发达国家中最高的,一旦加息导致国债收益率上升,利息支出就可能压垮财政。1998年俄罗斯债务违约的导火索,就是加息引发的债务危机。 中国的应对则提供了参考。2018年人民币面临贬值压力时,央行没有盲目加息,而是通过定向降准支持实体经济,同时扩大内需市场,降低对外依存度。 2025年中国对美出口增长5.2%,靠的就是产业升级和内需拉动,这种“内生增长”模式,正是日本缺失的。 对中国而言,日本加息可能引发短期贸易波动,日元贬值时,日本汽车在东南亚市场价格比中国汽车低15%,挤压了比亚迪、吉利的份额。 若日元升值,中国车企压力会缓解,但日本半导体设备出口可能回暖,对中国半导体产业形成新竞争。不过长期来看,中国产业链的完整性,比单一汇率波动更有优势。 对美国来说,日本加息是把“双刃剑”。一方面能稳定日本经济,让其有更多资金购买美国武器,巩固美日同盟;另一方面,日元升值可能导致美国进口日本商品成本上升,推高美国通胀,给美联储降息带来压力。 对东南亚国家来说,日元加息可能引发资本回流日本,导致东南亚股市和汇市波动。2024年印尼、菲律宾等国已因资本外流被迫加息,若日本跟进,可能引发“加息潮”,拖累东南亚经济复苏。 更深层的问题是,日本经济的病根不是汇率,而是产业升级滞后和人口老龄化。2025年日本65岁以上人口占比达29%,劳动力短缺导致创新乏力,半导体、新能源等新兴产业被中美甩在身后。 靠加息只能解燃眉之急,若不推动产业改革,日元贬值的循环还会重演。 日本央行的加息决策,是被逼到墙角的“被动防御”。它既反映了小国经济在中美博弈中的脆弱性,也警示各国:依赖货币贬值刺激经济的老路走不通,唯有产业升级和内需扩张,才能构建真正的经济安全网。这场加息风暴的影响,远不止于金融市场,还将重塑亚太的经济与军事格局。 信息来源:日本“黑天鹅”真的可能飞出!路透刚刚独家爆料日本央行大消息 日元应声急涨 2025-11-26 16:09:00 金融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