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澳大利亚人离开中国之后,在社媒说了一句话:如果你仇视中国,那么亲自去看看吧。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那位澳大利亚人离开中国那天,在飞机上把手机调回上网,一打开社交平台,就敲下了一句话,如果你仇视中国,那么亲自去看看吧,按下发送键的那一刻,他大概也没想到,这句看起来平平无奇的话,会在评论区卷起一阵小风暴。 很多人第一反应并不是好奇,而是质疑,有人觉得他被洗脑了,有人认定他是“拿钱说话”。可真正引人玩味的是,这些最激动的人里,大多数从来没有在中国待过哪怕一周,对这个地方的全部想象,都来自屏幕另一头的图文和视频,罗伯特自己也承认,出发前,他就是这样的人之一。 起码在他还没来之前,他脑子里的中国,是由几种画面拼出来的,新闻里略带灰滤镜的城市景象,报道里反复出现的“监控”“管控”,还有朋友一句句“你去小心点”的提醒。 那是一幅有点阴沉的图景,让人下意识紧张,直到某一天,他真的拖着行李箱走出机场,发现空气里不是压迫感,而是排队打车时嘈杂又普通的生活气味。 他在中国待的时间不算短,将近一个月,没有跟团,也没有专职翻译领着走,大部分时候只靠翻译软件和比划,从北方到南方,从老街巷子到新区高楼,他干的事情,说白了就是“瞎逛”。 可越是这种随意,越容易撞见真实的日常,早上地铁里的困意,午后商场里拖着孩子的家长,夜里路边摊前围着小板凳的一群人。 最先打破他固有印象的,是那种“用手机就能搞定一切”的感觉,买早餐不用掏钱包,坐车不用翻纸质票,连小小的水果摊,都能扫个码就结账。 他在视频里感叹,自己以前一直以为“高科技生活”只会出现在宣传片里,没想到是在菜市场被说服的,对习惯了现金和银行卡排队的他来说,这不是抽象的“数字化”,而是每一天都在省心的细节。 安全感则是在夜里被慢慢积累出来的,他在几个城市都试着很晚才回住处,刻意选那种只有路灯和便利店招牌的街道走走,路上有下班晚的年轻人,有刚收摊的大叔阿姨,也有牵着孩子散步的家长。 没有人用异样的眼光盯着他,最多只是好奇地多看一眼,然后接着忙自己的事情,他后来写道,那种可以放心把手机拿在手里边走边看地图的状态,是他在某些西方大城市夜里不敢轻易尝试的。 真正让他开始反思之前偏见的,是人与人之间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帮助,有热心人听他口音奇怪,愿意放慢语速给他指路,有店员看他研究菜单半天,干脆推荐几样“不会踩雷的”,还有路人看他鼓捣半天外卖软件,直接帮他点好,再告诉他大概什么时候送到。 对当地人来说这不过是举手之劳,可对身处异国的他来说,这种被轻轻接住的感觉,足以改变很多想法。 他很清楚,中国当然有自己的问题,大城市节奏快,房价高,通勤时间长,小镇青年也有压力和烦恼,但他更震撼的是,自己曾经以为这里被“压抑”“冷漠”的那些形容,和眼前看到的日子并不匹配。 无论是在公园跳舞的老人,还是加班后在路边摊喝一瓶啤酒的小白领,脸上都写着一种很普通、很真实的生活状态,而不是他曾经想象的那种“低头匆匆、不敢说话”的画面。 回到澳大利亚后,他翻看自己这些天拍下的照片和视频,突然意识到一个挺残酷的事实,如果当初他没有买那张机票,他大概率会继续在网上和别人争论“哪个版本的中国更真相”,而所有人都拿不出真正的体验,只能比谁看的报道多,于是那句“如果你仇视中国,那么亲自去看看吧”,更像是说给当年的自己听。 他并不是要说中国哪里完美,也没有要说哪里一无是处,他的意思反而简单得很:不要只拿二手信息当全部依据。 那些只看负面报道就认定中国“可怕”的人,和只刷出国短视频就以为欧美“处处是天堂”的人,其实被同一种东西困住了,只是方向相反,那东西不是某个国家,而是从不出门却自以为了解世界的自信。 在这个意义上,他这趟旅行有点像给自己做了一次“现实校准”,他发现,亲眼看到的中国,和他想象中的既不一样,也不完全相反,而是复杂得多,有拥挤,也有秩序,有抱怨,也有满足,有压力,也有向上的劲头。 这种混合感,是任何一个国家真实存在的样子,只是很少有人愿意承认世界并不好概括,那句“如果你仇视中国,那么亲自去看看吧”,看上去像是一个针对单一国家的建议,其实换个对象也成立。 你如果迷信某个地方,也应该去待一段时间再下结论,旅行不一定能解决所有问题,但至少能让人意识到,新闻里的“他国”,其实也是别人家的“日常”,脚踩过的路,比转发过的贴子,更值得相信。 对于这件事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