侄女在包子店兼职,她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每天晚上收摊后,老板会让他们把当天剩下的包子全扔了。起初她以为是店里的卫生规定,可接连一周都是如此,那些还冒着热气的包子被倒进黑色垃圾袋时,总让她想起街角流浪的老人。 侄女今年刚上大二,来自小县城,父母都是老实本分的农民,从小就教她“一粒米都不能浪费”。看着白白胖胖的包子被当成垃圾处理,她心里像被针扎一样难受。有天收摊时,她实在忍不住,小声问老板:“这些包子都还能吃,能不能分给街角的流浪老人?”老板头也没抬,一边整理收银台一边说:“不行,出了问题谁负责?” 这句话像一盆冷水浇在她头上。她后来才知道,老板的顾虑不是没道理。前几年附近有家面馆,把剩下的面条分给流浪者,结果有人吃了后肠胃不适,家属闹到店里要求赔偿,最后面馆赔了不少钱才了事。从那以后,周边的小吃店都怕了,宁愿把剩下的食物扔掉,也不愿再做“吃力不讨好”的事。 可侄女还是不甘心。她见过街角那个捡瓶子的老奶奶,冬天穿着单薄的棉袄,缩在公交站的角落里啃干硬的馒头;也见过那个腿脚不便的大爷,每天傍晚都在垃圾桶旁边翻找能吃的东西。那些被扔掉的包子,对他们来说,可能就是一顿热气腾腾的晚餐。她试着跟老板商量:“我们可以贴个告示,说明食物是免费赠送,食用后若有不适与店铺无关,这样会不会好点?”老板犹豫了半天,最终还是摇了摇头:“万一真出事,一张告示顶什么用?做生意最重要的是稳妥,不能冒这个险。” 其实这样的困境,并不是现在才有的。翻查史料,古代的商家大多讲究“积善积德”。明清时期,京城的糕点铺、粮铺,每天打烊后都会把剩下的食物整理好,放在店门口的竹篮里,旁边挂个“免费取用”的木牌,让穷苦人自取。那时候没有复杂的法律条款,也没有“碰瓷”的顾虑,商家凭着一颗良心做事,既不浪费粮食,又能帮助他人。民国时期的上海,不少茶馆、饭馆都会和慈善机构合作,把剩余的食物统一收集,再分发给流浪者,既规避了风险,又传递了善意。 反观现在,我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却越来越脆弱。一场“碰瓷”事件,就能让无数人不敢伸出援手;一次意外纠纷,就能让商家放弃行善的念头。我们制定了严格的食品安全法规,本意是保护消费者的权益,可没想到却成了一些人拒绝行善的“挡箭牌”。难道规则和善良,真的就不能共存吗? 侄女没有放弃。她跟几个同学商量后,决定每天收摊时,自己掏钱买下几个剩下的包子,然后偷偷分给街角的流浪者。一开始她还怕老板发现,后来老板看出了她的心思,不仅没有阻止,反而每天特意给她留几个包装好的包子,分文不取。有一次她问老板:“您明明也想帮忙,为什么不直接做呢?”老板叹了口气:“我上有老下有小,店里的生意也不容易,实在不敢冒这个险。但你年轻,有勇气做这些事,我能帮一点是一点。” 这件事让我想起了《朱子家训》里的一句话:“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多温恤。” 珍惜粮食、帮扶弱小,本是刻在我们骨子里的传统美德。可现在,很多人却因为怕麻烦、怕担责,渐渐丢掉了这份善意。我们总说“敬畏生命”,可敬畏生命从来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它体现在对每一粒粮食的珍惜上,体现在对每一个困境中的人的关怀上。 或许有人会说,商家扔掉剩余食物是为了遵守规定,无可厚非。可规定是死的,人是活的。我们能不能找到一种更周全的方式,既遵守食品安全的要求,又不浪费粮食、不辜负善意?比如建立专门的食物捐赠平台,让商家把剩余食物交给专业的慈善机构,由机构进行检测和分发;或者完善相关的法律条款,明确食物捐赠的责任界定,让行善的人没有后顾之忧。 粮食从来都不是用来浪费的,善意也不应该被轻易辜负。那个每天偷偷给流浪者送包子的侄女,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善良不需要多么惊天动地,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举动,也能给这个世界带来温暖。而我们每个人,是不是也应该多一点勇气,多一点担当,让规则成为善良的保障,而不是阻碍?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牛弹琴
缺心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