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最大的功绩,把俄罗斯从一个帝国打成了一个国家,把乌克兰自己从一个国家打成了

宝林谈古论今 2025-11-28 16:47:12

乌克兰最大的功绩,把俄罗斯从一个帝国打成了一个国家,把乌克兰自己从一个国家打成了一个部落。   乌克兰这场打了三年的仗,实实在在把两个国家的底色都扒开了。 先说俄罗斯,苏联解体时它继承了帝国的残骸,以为靠能源和核武器还能延续“斯拉夫老大哥”的威风。   谁能想到,乌克兰人用反坦克导弹和无人机,把俄军的装甲洪流炸回了现实——2022年全面入侵时,俄军坦克上还挂着“去纳粹化”的布条,结果在基辅郊区被打得丢盔弃甲。 这些曾在顿巴斯种地的大叔,用手机导航配合无人机,把俄军的装甲洪流切成了废铁罐头。基辅郊区丢弃的T-72坦克上,“为了顿巴斯”的涂鸦还没干透,车组人员却早已逃进树林,这场景像极了1941年德军在莫斯科郊外的溃败,只不过这次溃败的是“新帝国”的神话。 俄罗斯的帝国病,根子在苏联解体时就埋下了。继承了1700万平方公里土地和5000枚核弹,却没继承维系帝国的经济逻辑。2000年油价暴涨让普京误以为能源美元能替代工业体系,直到乌军无人机掠过黑海,把恩格斯空军基地的战略轰炸机炸成废铁。 那些挂着苏联红星的装备,零件早换成了中国无人机和伊朗自杀式炸弹的竞品。更致命的是动员体系的崩塌:2022年征召的“莫斯科金领”在赫尔松前线集体投降,2024年动员的西伯利亚农民拒绝签署合同,帝国的“臣民”终于意识到,自己不是为斯拉夫兄弟而战,而是为寡头的土地卖命。 乌克兰的国家神话碎得更彻底。独立三十年来,这个夹在欧盟与俄罗斯之间的国家,始终没搞清自己是“欧洲的粮仓”还是“斯拉夫的子宫”。2014年颜色革命撕裂了东西部,2022年战争让裂痕变成了深渊。西部利沃夫的咖啡馆还在讨论加入欧盟,东部顿巴斯的村庄已经用卢布结算。 乌军在库尔斯克边境升起的国旗,遮不住国内70%的工业产能已沦为废墟的现实。最讽刺的是“领土完整”的口号:当哈尔科夫的乌克兰族与俄语族民兵在废墟中对射时,基辅的政客们才发现,这个国家从来没真正“统一”过——所谓的乌克兰民族认同,不过是战时宣传片里的虚构叙事。 三年战火让两个国家露出原形。俄罗斯不再是能单挑北约的“准超级大国”,而是个靠核武器撑门面的能源国家。2025年莫斯科州遭无人机袭击时,市民的第一反应不是“保卫祖国”,而是抢购中国产的防空洞门票。 乌克兰也不再是“欧洲的新希望”,而是个靠西方军援续命的部落联盟。第聂伯河东西两岸的居民,如今连“乌克兰人”的定义都吵得不可开交。 当普京在和谈中要求“承认新边界”,泽连斯基坚持“收复所有领土”,双方都在回避一个残酷的事实:这场战争早已不是领土之争,而是两个“想象的共同体”在现代性冲击下的集体崩溃。 最可悲的是两国的年轻人。莫斯科的程序员在 Telegram 讨论“去军事化”的真正含义,基辅的大学生在地下室背诵《雅罗斯拉夫法典》——他们的父辈还活在帝国或国家的梦里,而他们已经在废墟中学会了用无人机种地、用加密货币交易。 当2025年冬天的炮火再次照亮第聂伯河,河面上漂浮的不是英雄的遗体,而是两个破碎国家的倒影:一个从帝国退回了“有核的沙特”,另一个从国家退成了“武装的难民营”。 这场战争没有赢家,只有两个被扒光衣服的巨人,在寒风中证明:现代国家的根基,从来不是坦克和口号,而是让人民相信“我们”的理由。

0 阅读:0
宝林谈古论今

宝林谈古论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