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火箭发射台坍塌,或60年来首次丧失载人航天能力。 俄罗斯航天最近真是冰火两重天。当地时间11月27日下午,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的31/6号发射台腾起巨大烟柱,“联盟MS-28”载人飞船搭乘“联盟-2.1a”火箭直冲云霄。 莫斯科时间12点28分点火,不到十分钟就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太阳能电池板也稳稳展开,朝着国际空间站飞去。 舱里的三名航天员——俄罗斯的谢尔盖·库季-斯韦尔奇科夫、谢尔盖·米卡耶夫,还有美国宇航员克里斯·威廉姆斯,当时肯定松了口气,他们接下来要在空间站待上242天,完成四十多项科学实验和两次太空行走。 可就在地面控制中心欢呼庆祝的时候,31/6号发射台传来了坏消息:火箭助推器残骸坠落引发的冲击波,让发射台的发射塔架出现局部坍塌,一些燃料输送管道和测控设备被砸坏,现场的消防和维修人员立刻赶了过去。 这个消息一出来,航天圈里瞬间炸了锅,有外媒直接抛出“俄罗斯或60年来首次丧失载人航天能力”的说法,这话听着吓人,但细琢磨起来,还真不是空穴来风。 懂行的都知道,拜科努尔这地方对俄罗斯航天来说,简直是命根子。虽然它在哈萨克斯坦境内,但俄罗斯通过长期租赁一直把这儿当成核心发射场。 从1961年加加林乘“东方一号”升空开始,苏联和俄罗斯的绝大部分载人航天任务都从这儿出发,31/6号发射台更是“联盟号”的主力发射工位,这些年送了上百位航天员进入太空。 现在这个发射台出了问题,修复起来可不是简单补补就行——航天发射设备精度要求极高,塔架的结构强度、管道的密封性、测控系统的稳定性,每一项都得重新检测调试,没个一年半载根本搞不定。 更棘手的是,俄罗斯自己的东方航天发射场还没完全顶上来。今年4月,安加拉-A5重型火箭确实在东方发射场成功发射过,俄航天集团负责人鲍里索夫当时说这是开启新篇章,但也明确说了,要到2028年才能在这儿发射载人飞船。 现在距离2028年还有三年,这期间要靠什么送航天员上天?总不能一直指望美国的“龙”飞船或者中国的神舟飞船吧,这对曾经的航天大国来说,面子和里子都过不去。 其实这些年俄罗斯航天早就显露疲态了。2018年10月,“联盟MS-10”飞船刚升空就出故障,航天员靠紧急逃生系统才捡回一条命,之后所有载人飞行都停了好一阵子。 2022年12月,“联盟MS-22”飞船又发生冷却剂泄漏,把出舱任务都给搅黄了。资金不足、核心技术人员流失这些问题一直没解决,这次发射台坍塌,更像是压在骆驼身上的又一根稻草。 最尴尬的是这次任务里还有美国宇航员。冷战时美苏太空竞赛打得你死我活,现在却要搭对手的飞船往返空间站,本来就够微妙了。 发射台一出事,NASA立刻表态说“会密切关注俄罗斯的后续安排”,言外之意就是担心自己的宇航员以后回不来。 不过反过来说,这种合作也给俄罗斯留了点缓冲——真要是彻底停了载人发射,美国那边也会跟着着急,说不定还能促成更多技术或资金上的合作。 俄罗斯航天集团倒是很快出来稳定人心,说会尽快评估损失,同时启动备用方案。有专家推测,他们可能会先修复31/6号发射台的部分功能,保证紧急任务能执行,同时加速东方发射场的建设进度。 毕竟2030年登月的计划还摆着呢,要是连近地轨道的载人能力都丢了,登月就更成泡影了。现在俄罗斯网民的反应也挺分裂,有人骂航天部门管理不善,有人担心航天大国的地位不保,还有人翻出苏联时期的辉煌历史感慨万千。 其实大家都明白,这次发射台坍塌不是偶然,是长期积累的问题集中爆发。但要说俄罗斯就此彻底丧失载人航天能力,也未免太绝对。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他们有完整的航天工业体系,还有“安加拉”火箭这样的新装备,只要能痛定思痛解决问题,未必不能东山再起。 不管怎么说,31/6号发射台的火光和随后的坍塌,给全球航天业提了个醒:航天探索从来不是坦途,任何一点疏忽都可能造成严重后果。 对俄罗斯来说,接下来的几个月至关重要,发射台的修复进度、东方发射场的建设速度,都将决定他们能否保住连续六十多年的载人航天纪录。毕竟从加加林到现在,这份荣耀,他们比谁都想守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