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仇视中国,那么亲自去看看吧 这位澳大利亚人离开中国之后,在社媒说了一句

听云诗意 2025-11-28 19:58:54

如果你仇视中国,那么亲自去看看吧 这位澳大利亚人离开中国之后,在社媒说了一句话:如果你仇视中国,那么亲自去看看吧 这是一个名叫罗伯特·巴威克的澳大利亚博主,在结束为期一个月的中国之行后,发自肺腑的感叹。 很多人不知道,罗伯特并非天生对中国抱有善意。他成长于澳大利亚的普通家庭,从小接收的信息几乎都来自西方主流媒体,那些报道里的中国,总是和“压抑”“落后”“排外”这些标签绑定。直到去年9月,他在澳大利亚参加了《731》观影活动,才第一次对固有认知产生动摇——当得知中国战场曾牵制大量日军、间接帮助澳军减轻压力,当了解到“海鸥支队”士兵曾在中国得到救助安葬,他直言“原来我们两国的联结,比课本里写的深得多”。这份好奇,推着他踏上了为期30天的中国之旅。 他的行程横跨九座城市,没走精心设计的观光路线,专挑最具生活气息的地方钻。出发前,他脑袋里装满了媒体灌输的刻板印象:监控无处不在、街头不宜久留,甚至担心空气都让人不适。可凌晨两点的成都街巷,广场舞的音乐还在轻快流淌,独自漫步完全不用顾虑安全;在苏州问路时,骑电动车的大爷怕他找不到,直接绕路把他送到酒店门口;长沙餐馆的老板听说他吃不惯辣,悄悄把菜品减了辣度,还额外送了一杯冰镇酸梅汤。这些细碎的温暖,是他在新闻里从未见过的画面。 更让他意外的是中国的便捷与高效。他不用兑换现金,街边摊扫二维码就能付款,即便不会说中文也丝毫不影响出行;坐武汉到西安的高铁时,他特意掐了时间,3个多小时的路程,准点率分秒不差,平稳得让他忍不住拍视频感叹“比飞机还舒适”。他在社交平台坦诚:“我以前对中国95%的了解都来自二手信息,现在才发现,那些所谓的‘真相’,不过是被剪辑过的片面片段。” 这种认知反转,并非罗伯特独有。法国游客皮埃尔在广州逛了一周后说“中国人笑得比我想象中多得多”,韩国博主金敏圭拍下南京地铁有序排队的场景,直言“和想象中的混乱完全不一样”。这些转变背后,是西方媒体长期以来的选择性报道在作祟。就像今年3月法国电视2台的虚假报道,为了抹黑中国工厂,故意将“全勤奖”歪曲成“新疆”,诱导儿童演示缝扣子就谎称“雇佣童工”,这种刻意制造的信息差,让偏见在很多人心里扎了根。 事实上,中澳之间的民间交流从未停止。今年11月,近40名中澳青年齐聚“中澳青年对话”,用面对面的沟通消解隔阂;中国扩展过境免签政策后,越来越多澳大利亚人像罗伯特一样,带着疑问而来,揣着理解而归。罗伯特在旅行结尾说:“中国不是天堂,也不是地狱,它只是一个有活力、有温度,也有自身发展压力的真实国家。” 这句话戳中了关键——偏见的根源,往往是拒绝走近。 从历史上的误解到如今的真实相遇,从媒体的片面叙事到个体的亲身感受,改变认知的从来不是空洞的辩解,而是脚踏实地的看见。当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跨越偏见,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心灵感受,那些被刻意制造的隔阂自然会慢慢消融。 认识一个国家,从来不该靠标签和传言。唯有亲自抵达、亲身经历,才能触摸到最真实的温度。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0
听云诗意

听云诗意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