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拍摄于1966年2月14日的耀县历史老照片,照片上的人物是共青团耀县王家砭公社,出席县第三届第一次代表大会团员代表的合影留念。王家砭原归铜川市黄堡公社管辖,1965年划归耀县,成立的公社驻地在王家砭村,1984年升格为镇,驻地迁董家河今址。这照片拍摄的年代背景是他们划归耀县后的团员代表的首次亮相。 历史 2024-04-14 10:00
拍摄于1981年6月,耀县文教局文博工作人员在耀县大香山文物普查时的照片。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从1981年开始,普查覆盖面积比第一次普查明显增大,这次普查基本实现了对全国文物资源的总体掌握,有力促进了文物法制建设,1982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公布实施,为文物提供了重要法律保障。在普查基础上,国务院核定公布了第二批至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各地也公布了多批次省级、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通过普查,文博机构队伍得到加强,文物档案建立完善,文物保护管理水平得到提升。 历史 2024-04-12 19:53
1980年元月,耀县总工会、文教局和工农教育委员会联合召开"耀县职工教育工作会议",传达国、省、市职工教育会议精神,学习上级《关于加强职工教育的决定》。会议提出,"六五"期间,耀县职工教育应按照"适应四化,大力发展;全面安排,突出重点;灵活多样,讲求实效,统一领导,通力合作"的精神,重点对实际文化水平不及初中毕业、实际技术水平不及三级工的青壮年职工进行"双补"(补文化知识,补业务技术)工作,完成"双普及"(普及初中文化教育,普及初级技术教育)任务。职工教育工作会议后,耀县各企业系统都很重视,先后办起职工业余文化补习学校(班)9处,参加补课的约600余人… 历史 2024-04-12 19:53
宋仁三(1893~1971)原名宋光洵,耀县邻德巷人,其祖上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明太仆少卿宋师襄,他是耀县人口中常说的"宋家大门"的传人,少年时在耀县高等小学堂(耀县西校前身)上学,由堂长辛亥革命先烈任师竹命名为"三字辈"35名学子中的一员,后毕业于陕西省立第一师范,曾在河南巩县兵工厂工作,返回耀县后,曾任民国耀县政府建设局局长、耀县第一高等小学校长,1940年耀县中学创办时积极参与。耀县解放后,曾任县政府秘书,耀县第一任工商局局长(1950年5月至1956年6月期间就设立了工商行政管理局(当时称工商科,科长宋仁三,副科长郭文雄);1956年6月改称为耀县工商行政管理局,局长仍由宋仁三担任,副局长郭文雄),耀县文教卫生局局长,铜川市政协副主席等职,运动时期受冲击迫害。在任时对耀县县域内文物古迹保护颇有贡献。其长子宋伯胤,曾任南京博物院副院长,研究员。 历史 2024-04-03 19:29
张善愿造观音像 ,隋(581 - 618)1982年耀县石柱镇阿古村征集 ,这尊菩萨造像雕刻精细 ,姿态秀美端庄, 表情肃穆 ,装饰富丽, 为隋代石刻之精品。现珍藏于铜川市博物馆。 2024-04-02 19:38
两张拍摄于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的历史老照片。抗日战争初期的国民党陆军第165师,原系甘肃地方部队,即新编第14师,多年驻扎在岷县、临洮、武都、陇西等地。1935年,由国民党军委会改编为陆军第165师,师长是临夏人鲁大昌,1938年秋王治岐任师长时,集中在陕西凤翔整训。1939年10月奉令开赴陕西郃阳,河防任务。师部驻郃阳织布村,部队分驻郃阳、韩城、大荔等黄河沿线。1940年,又奉令开赴山西晋南,支援孙蔚如第四集团军38军赵寿山、96军李兴中两军的防务。1940年9月9日,165师开到中条山西段平陆县,对日寇作战,1942年胡宗南又将165师加以整编,委派何藩为师长,史镜清为副师长,孙铁英为493团团长,潘盈汉为494团团长,孙铁峰为495团团长,派驻耀县、同官等地。 历史 2024-04-03 01:47
耀县北街小学夏令营武术队(1984年夏)耀县习武之风有源可溯、有迹可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一大批影视剧上映,1982年李连杰的《少林寺》电影、1983年的《霍元甲》电视剧、1984年的《少林小子》等,都深深影响、引导了青少年的习武热情,特别是1983年耀县武术协会成立后,通过举办武术夏令营、开班业余体校武术班等形式广泛吸收少年儿童飞武练拳,当时培养了一批武术新秀。这张拍摄于1984年北小武术夏令营习练照片就是最好的佐证,照片上图的北小厕所、左侧的破旧瓦房、没有硬化的操场都依稀可现,这里现在已成正大广场了,起始于耀县知事胡文卿在耀州学署旧址创办的初等模范学堂~学古巷小学~革命学校~北街小学的原址已荡然无存。 历史 2024-04-02 17:25
1980年6月拍摄的耀县中学80届文科班毕业合影,看到照片中的“耀”的简化字了吗?1978年3月正式使用第二次汉字简化字,当时争议很大,几易变动,上面最终于1986年批准正式宣布废止《二简》。至此,近十年的汉字“二简”改革正式落下帷幕,宣告失败。当时的耀县的“耀”字就简化成照片标注中的写法了,这也算是含有文化符号时代印迹。(附带我1981年入学耀中上初一的校徽供大家欣赏 历史 2024-04-02 17:26
1977年元月拍的耀县下高埝公社全体干部照片,下高埝地处耀县的“白菜芯”,算耀县第一大乡镇,当时的公社革委主任李林春(二排右四),副主任邓天福、张临才、郭进功、文佩情(女、不脱产)、党留孝、张政民、杨永杰(不脱产),下高埝公社的干部素质高,能力强。照片中有你认识的人吗? 2024-04-02 17:25
一张拍摄于1986年耀县大香山第一次举办庙会时,工作人员的合影留念。民国时期,寺庙多被学校或单位占用,僧众大多蓄发还俗,如山寿寺被耀县中学占用、开福寺被石柱中学占用、兴隆寺被孝义中学占用、普济寺被稠桑小学占用等。解放初,全县有僧尼活动的寺院仅存4处,其余的延昌寺、祟庆寺、开化寺、华严寺等破烂不堪。耀县大香山寺1956年最多有僧众29人,此后,在极左路线影响下,经过几次改造,又遭"文革"浩劫,僧尼被迫还俗,寺庙、佛像及经典、文物遭到严重破坏。拨乱反正后,党的宗教政策重新落实,耀县政府对大香山重新整治、维修,到了1989年时,香山寺共有持戒僧尼16人,全县在家居士百余人。佛教管理机构,明清时有僧正司;民国有佛教会;解放后宗教统归县委统战部管理,八十年代又成立耀县佛教管理委员会,受统战部、民政局双重领导。 历史 2024-04-12 19:53
1974年拍摄的耀县下高埝公社知青出席县上山下乡代表大会代表们的合影照。知青精神是知青一代人用青春、热血、汗水甚至生命创造的精神,集中反映了知青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主要表现为“为国分忧的民族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无私奉献的主人翁精神、执着进取的时代精神 历史 2024-04-07 15:25
这是拍摄于1975年10月耀县知识青年再教育先进会代表团的合影照,从照片上字幕的标注可以看出耀县曾一度归渭南地区管辖。1969年10月,渭南专区改称渭南地区。共管辖14个县(含今天的耀县、临潼、蓝田),1974年4月1日中共渭南地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办公室成立,统一协调组织全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1974年9月20日至10月24日,渭南地委抽调29人组成检查团,分七片检查上山下乡工作,研究解决存在问题。全区下乡知识青年18415人,分布在14个县的214个公社,1211个大队,3422个生产队…1979年11月,耀县划归铜川市。 历史 2024-04-02 1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