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县卡拉是条狗的文章

拍摄于1981年6月,耀县文教局文博工作人员在耀县大香山文物普查时的照片。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从1981年开始,普查覆盖面积比第一次普查明显增大,这次普查基本实现了对全国文物资源的总体掌握,有力促进了文物法制建设,1982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公布实施,为文物提供了重要法律保障。在普查基础上,国务院核定公布了第二批至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各地也公布了多批次省级、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通过普查,文博机构队伍得到加强,文物档案建立完善,文物保护管理水平得到提升。

1980年元月,耀县总工会、文教局和工农教育委员会联合召开

宋仁三(1893~1971)原名宋光洵,耀县邻德巷人,其祖上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明太仆少卿宋师襄,他是耀县人口中常说的

两张拍摄于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的历史老照片。抗日战争初期的国民党陆军第165师,原系甘肃地方部队,即新编第14师,多年驻扎在岷县、临洮、武都、陇西等地。1935年,由国民党军委会改编为陆军第165师,师长是临夏人鲁大昌,1938年秋王治岐任师长时,集中在陕西凤翔整训。1939年10月奉令开赴陕西郃阳,河防任务。师部驻郃阳织布村,部队分驻郃阳、韩城、大荔等黄河沿线。1940年,又奉令开赴山西晋南,支援孙蔚如第四集团军38军赵寿山、96军李兴中两军的防务。1940年9月9日,165师开到中条山西段平陆县,对日寇作战,1942年胡宗南又将165师加以整编,委派何藩为师长,史镜清为副师长,孙铁英为493团团长,潘盈汉为494团团长,孙铁峰为495团团长,派驻耀县、同官等地。

耀县北街小学夏令营武术队(1984年夏)耀县习武之风有源可溯、有迹可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一大批影视剧上映,1982年李连杰的《少林寺》电影、1983年的《霍元甲》电视剧、1984年的《少林小子》等,都深深影响、引导了青少年的习武热情,特别是1983年耀县武术协会成立后,通过举办武术夏令营、开班业余体校武术班等形式广泛吸收少年儿童飞武练拳,当时培养了一批武术新秀。这张拍摄于1984年北小武术夏令营习练照片就是最好的佐证,照片上图的北小厕所、左侧的破旧瓦房、没有硬化的操场都依稀可现,这里现在已成正大广场了,起始于耀县知事胡文卿在耀州学署旧址创办的初等模范学堂~学古巷小学~革命学校~北街小学的原址已荡然无存。

1980年6月拍摄的耀县中学80届文科班毕业合影,看到照片中的“耀”的简化字了吗?1978年3月正式使用第二次汉字简化字,当时争议很大,几易变动,上面最终于1986年批准正式宣布废止《二简》。至此,近十年的汉字“二简”改革正式落下帷幕,宣告失败。当时的耀县的“耀”字就简化成照片标注中的写法了,这也算是含有文化符号时代印迹。(附带我1981年入学耀中上初一的校徽供大家欣赏

一张拍摄于1986年耀县大香山第一次举办庙会时,工作人员的合影留念。民国时期,寺庙多被学校或单位占用,僧众大多蓄发还俗,如山寿寺被耀县中学占用、开福寺被石柱中学占用、兴隆寺被孝义中学占用、普济寺被稠桑小学占用等。解放初,全县有僧尼活动的寺院仅存4处,其余的延昌寺、祟庆寺、开化寺、华严寺等破烂不堪。耀县大香山寺1956年最多有僧众29人,此后,在极左路线影响下,经过几次改造,又遭

这是拍摄于1975年10月耀县知识青年再教育先进会代表团的合影照,从照片上字幕的标注可以看出耀县曾一度归渭南地区管辖。1969年10月,渭南专区改称渭南地区。共管辖14个县(含今天的耀县、临潼、蓝田),1974年4月1日中共渭南地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办公室成立,统一协调组织全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1974年9月20日至10月24日,渭南地委抽调29人组成检查团,分七片检查上山下乡工作,研究解决存在问题。全区下乡知识青年18415人,分布在14个县的214个公社,1211个大队,3422个生产队…1979年11月,耀县划归铜川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