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新加坡华人终于说了实话,他表示,在新加坡的华人,根本不在乎中国到底好不好,很多人都有一个误区,认为新加坡有70%的华人人口到这里,华人一定是最受欢迎的,但是恰恰相反。 新加坡这个地方,华人占了大多数,每十个人里头有七个多是华人面孔,但凑近了问,十个里有九个会斩钉截铁说自己是新加坡人,提 “华人” 倒像在说别人。这种身份割裂的背后,全是被现实和政策反复打磨的结果,跟血脉亲情没多少关系。 先看最实在的居住问题,新加坡 80% 的人都住政府组屋,可这房子不是有钱就能随便挑的。政府早定下 “种族融合政策”,每栋楼的华人比例不能超过 84%,马来人、印度人还得占够份额,就算碧山那些华人比例快到上限的热门组屋,转售价比别的地方高 15% 到 20%,也得卡在配额里交易。 这意味着你打小就得跟做咖喱的马来邻居打招呼,听印度邻居的祷告声,电梯里聊的是新加坡地铁晚点,不是福建老家的族谱,日子久了,“新加坡居民” 的标签自然比 “华人” 更真切。 教育这把刀更狠,直接切断了文化根脉。小学里英文课占 45%,中文只占 20%,到了中学,数理化全用英文教,中文成了可有可无的 “第二语言”。新加坡国立大学的调查更直白,18 到 35 岁的华人里,只有 23 人能写好中文,62 人说生活里用不上中文。 有个福建裔学生能背莎士比亚,却认不全繁体 “春节”,还直言 “说中文找不到好工作”,这话听着扎心,却是当地的现实 ——1968 年《就业法》就规定,政府和大公司优先招英文好的人,1975 年更是把中文从官方语言里撤了下来。 对中国的 “不在乎”,本质是现实利益的筛选。上层华人跟中国打交道全看生意,2023 年中新贸易额 1100 亿美元,占新加坡外贸 15%,可要是合作没利润,中国再热闹他们也懒得抬头。 底层华人更惨,新加坡生活成本排全球第七,收入最低的 20% 群体,光食品和健康保险开支就涨了 1% 到 13.8%,每天琢磨的是房租和菜钱,哪有功夫关心中国政策。 2022 年民调显示,86% 的新加坡人支持 “大国平衡” 外交,只有 4% 想倾向中国,这态度跟血脉没关系,全看国家利益。 更有意思的是 “华人最受欢迎” 的误区,新加坡根本不搞 “多数族裔特权”。李光耀早定下规矩:华人占多数就得承担更多义务,还得给少数族裔留位置。总统搞 “保留机制”,2017 年哈莉玛自动当选,就因为马来族 30 年没出总统,宪法逼着给少数族裔腾位置。 公务员里马来人比例 14%-16%,比人口占比还高,海军军官里马来裔超两成,组屋配额更是卡得死死的,不让华人形成聚居区。这种 “抑多数、扶少数” 的操作,让华人连 “多数优势” 都没法体现,更别提 “最受欢迎” 了。 年轻一代更彻底,他们生在新加坡,学新加坡历史,刷英文软件,对中国的了解可能就来自一次旅游。就算政府 2022 年把中文课占比提到 25%,搞文化交流中心,也不过是因为中国市场能赚钱 ——2023 年学中文的人多了 30%,根本不是念旧,是盯着生意机会。 就像那个外贸商说的,以前中国客户主动说英文,现在新加坡商人抢着学中文,这前后变化,全是利益在驱动,跟 “华人认同” 没半毛钱关系。 从 1965 年被马来西亚踢出联邦起,新加坡就把 “新加坡人” 身份焊在了每个人身上。住房、教育、就业的政策环环相扣,把 “华人” 这个标签压成了文化符号,却把 “新加坡公民” 变成了生存必需。 所以看着那些黄皮肤的人说 “我是新加坡人”,别觉得奇怪,这不是忘本,是他们被环境驯化成的生存本能,至于中国好不好,对他们来说,真不如组屋租金涨没涨来得实在。
一位新加坡华人终于说了实话,他表示,在新加坡的华人,根本不在乎中国到底好不好,很
往事趣谈纪录
2025-10-21 15:25:2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