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将清华薪资,诺贝尔奖金捐献出来,看到金额,才知道多伟大 杨振宁7岁就

往事趣谈纪录 2025-10-21 17:25:29

杨振宁将清华薪资,诺贝尔奖金捐献出来,看到金额,才知道多伟大 杨振宁 7 岁就住进清华园,父亲杨武之在清华任教时,科学馆的书香早把故土情结刻进了他骨子里,后来拿着庚子赔款的资助留美深造,35 岁拿下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了世界顶尖科学家,可心里装的从来都是这片土地。 早在上世纪 80 年代他还在美国时,就没闲着为祖国做事,那会儿国内科技界刚从停滞中缓过来,年轻学者既没法好好搞科研,也没机会接触国际前沿,他瞅着着急,立马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搞了个 “与中国学术交流委员会”,自己掏力气找资源,前后推荐了 1200 多名年轻学者赴美进修,这些人后来好多都成了中国科技领域的顶梁柱,这波操作可比单纯捐钱实在多了。 1997 年筹备清华高等研究中心时,他更是把 “家底” 往外搬。知道搞科研最缺经费,他直接卖掉了美国纽约的大房子,凑出 100 万美元捐给中心,要知道 90 年代的 100 万美元有多值钱? 那会儿北京核心区房价也就几千块一平米,这笔钱能买下几十套大三居,可他眼睛都没眨。更别说诺贝尔奖金了,虽说当年诺奖奖金具体数额没全公开,但他直接把其中一部分划给了清华,要知道这可是多少科学家一辈子都拿不到的荣誉象征,他却半点没留着养老。 1999 年开始在清华当教授,学校给的年薪是 100 万,这在当时绝对是顶薪水平,可他一分没往自己口袋里装,全划给了高等研究院当经费,一捐就是十几年,算算下来光薪资就捐了上千万。 他不光自己捐,还拉着资源一起干,在香港和美国注册基金会,硬生生募集到 1500 多万美元,就为了给高研中心铺路。 有人说搞基础科研是 “烧钱无底洞”,他偏要填这个洞,知道引进顶尖人才最难,就亲自去游说图灵奖得主姚期智,凭着自己的面子和诚意,把这位普林斯顿的终身教授请回清华。 姚期智来了之后创办的 “姚班”,现在成了中国计算机界的 “黄埔军校”,旷视科技的印奇、小马智行的楼天城,全是从这儿走出来的,这些人才搞出来的技术,随便一个都能影响行业发展,这背后全有杨先生当年砸钱引才的功劳。 不光对清华,对其他学校他也没含糊。1983 年在香港牵头搞了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基金会,自己当主席拉赞助,一直资助到 2007 年,最后把 1100 多万人民币、36 万港币,还有一栋 4000 平米的研究大楼连带设备全无偿给了中大,古文字学、考古学这些冷门基础学科,全靠这笔钱撑过了最艰难的日子。 到了 2021 年,他又把珍藏的 2000 多件图书、手稿、影像资料捐给清华,建了书屋和档案资料库,4000 多条数据对外开放,等于把自己一辈子的学术积累都留给了后人。 有些人捐钱爱搞噱头,捐个零头就到处吆喝,杨先生却从来低调。他在清华的办公室还是当年父亲用过的老地方,生活简朴得很,可在科研和人才上从不吝啬。 要知道基础科学不像搞工程,今天投钱明天就能见效益,可能十年八年都出不了成果,但他认准了这是国家的根本,砸钱、找人、搭平台,一步步把清华高等研究院做成了国际顶尖的研究机构,连密码学专家王小云这样的人才都被他吸引过来。 当年他说 “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帮中国人改变不如人的心理”,这话真不是空谈。35 岁拿诺奖时,他让世界看到中国人能搞顶尖科学;后来捐钱引才,是让中国自己能培养顶尖人才。 那些他资助出国的学者、姚班走出来的精英、靠他捐的钱开展研究的团队,现在都成了中国科技的底气。 对比现在有些所谓的 “名流”,捐点钱就想刻碑立传,杨先生捐的是房子、是诺奖奖金、是一辈子的薪资,换回来的是实实在在的科研突破和人才梯队,这才是真金白银的伟大,不是靠嘴说出来的。

0 阅读:0
往事趣谈纪录

往事趣谈纪录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