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美籍华人终于说了实话,他表示:“之所以很多小国,宁愿得罪中国,也不愿意得罪美国,是因为一旦得罪美国,美国是一个睚眦必报的国家,哪怕是很小的事情,对方也会想方设法的制裁你。” 美国制裁的特点就是不管事情大小,只要不合它的意就可能出手,而且手段直接影响对方的实际利益。就像最近哥伦比亚总统佩特罗,美国以 “打击贩毒不力” 为由,直接制裁了他本人、妻子和长子,冻结了他们在美国的财产和金融服务。 要知道哥伦比亚之前一直是美国在拉美的盟友,常年帮美国打击毒品走私,就因为美国觉得效果没达到预期,说制裁就制裁,连国家元首都会直接针对,这让其他小国看了难免害怕。 美国搞制裁还特别爱找借口,哪怕明明是自己的问题,也会甩锅给别人然后动手。比如美国国内芬太尼滥用问题很严重,这本来是美国自身监管和社会问题,但它非要说是其他国家的责任,还以此为借口对进口商品加征关税。 中国早就严格管控芬太尼类物质,美国自己都没再查获过来自中国的芬太尼,却还坚持制裁,这种 “不讲理” 的制裁方式,让小国们明白哪怕自己没做错,也可能成为被针对的对象。 更关键的是美国制裁的范围很广,不光针对政府官员,还会影响到普通百姓的生活和国家经济。美国常把 “国家安全” 当借口,从钢铝产品到留学生,甚至大蒜、短视频这些日常东西都能成为制裁目标。小国经济大多比较单一,很多依赖美国的市场、援助或者美元结算,一旦被制裁,出口受阻、资金被冻,整个国家的经济都可能受重创,老百姓的日子就难过了。 反观中国,处理和其他国家的分歧时,从来不会用制裁这种强硬手段。 就像中印之间有边界问题,虽然偶尔有摩擦,但双方一直是通过谈判沟通解决,还达成了维护边境和平的共识,没听说中国用经济手段打压印度。 在湄公河地区,中国也是通过合作机制和这些小国打交道,比如搞水文数据交换、参与多边合作,而不是像美国那样用议题施压。 小国心里都有本账,得罪美国可能马上就要面对实实在在的损失,比如被冻结资产、失去援助、商品卖不出去,而和中国有分歧,最多是谈判桌上的争论,不会影响正常的经贸往来和合作。就像湄公河那些国家,虽然在中美之间搞 “对冲” 策略,但本质上还是怕美国的制裁压力,只能在态度上更偏向美国一些。 美国的制裁还常常突破国际规则,它自己想怎么来就怎么来,其他国家很难反抗。 按 WTO 的规定,贸易应该公平对待,但美国搞的单边制裁根本不遵守这些规则,还滥用 “安全例外” 条款,其他国家质疑也没用。 小国在国际上话语权弱,面对美国的制裁既没能力反抗,也没人能帮着出头,只能尽量避免得罪。 其实这些小国也不是真心愿意得罪中国,毕竟中国一直是合作的姿态,能给它们带来投资、基建这些实实在在的好处。但美国的制裁就像悬在头上的剑,随时可能落下来,相比之下,和中国的分歧就显得没那么紧迫了。这不是小国喜欢美国,而是实在没办法,怕承担不起得罪美国的后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