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联合早报今晚(10月29日晚)发表杨丹旭的评论:“无论是中国官方还是民间,

往事趣谈纪录 2025-10-30 10:32:36

新加坡联合早报今晚(10月29日晚)发表杨丹旭的评论:“无论是中国官方还是民间,似乎已经形成一个新的底线共识:来自美国的外部压力,不再是短期变量,而是中国长期发展方程式中的一个恒定参数。这样的认知下,中国会更积极地做大国内经济,拓展美国以外的市场,更坚定地推进科技自主可控。” 说白了,这几年的交锋下来,谁都看明白了,美国为维护霸权将中国视作长期对手,关税战、科技封锁等施压手段轮番上阵,这种持续不断的压力早已让中国官方与民间形成共识:这绝非短期风波,而是必须纳入发展考量的恒定参数,这种认知正转化为实打实的发展动作。 先看国内经济这块基本盘,美国关税大棒挥了这么多年,非但没打垮中国经济,反而倒逼我们把内需市场的根基扎得更牢。 2018 年到 2023 年,中国 GDP 从 93.6 万亿一路涨到 129.4 万亿,即便在外部压力最集中的年份也没掉链子,2025 年上半年还逆势增长 5.3%,这背后正是内循环的发力。 “十四五” 期间制造业增加值增量预计能到 8 万亿元,对全球制造业增长贡献率超过 30%,比美国那种靠印钞举债的畸形模式扎实多了。 要知道美国现在国债都突破 37 万亿美元了,相当于每个美国人背着 10 万美元债,通胀卡在 3% 下不来,2025 年 GDP 增长预期还不到 2%,两相对比,更显中国扎根内需的明智。 国内市场扎稳了根,向外拓展美国以外市场的步子也更有底气。美国总想用关税把中国挤出全球供应链,却没想到中国早把 “朋友圈” 扩到了别处。 RCEP 生效三年来成效显著,2024 年前 11 个月中国与 RCEP 成员国的货物贸易就达 12 万亿元,同比涨了 4.4%,而且还有香港、斯里兰卡这些经济体排队申请加入。 全球 80% 的国家都加入了 “一带一路” 倡议,70% 的国家对华贸易额超过对美贸易额,上合组织都成了 27 国参与、经济总量近 30 万亿美元的最大区域组织,这哪里是美国能拦得住的。 企业层面更直接,比亚迪不在美国市场死磕,转而在德国建了年产 15 万辆的工厂,2024 年销量超 427 万辆;宁德时代一边拿著全球 37.6% 的动力电池市场份额,一边还能和特斯拉敲定在美国建储能电池厂,把产业链直接铺到对方家门口,这操作堪称 “绕开绊子走捷径”。 最能体现这种共识力量的还是科技自主领域,美国卡脖子的手段越狠,中国突破的劲头越足。之前美国对芯片实施严格禁令,以为能卡住中国科技的脖子,结果反而逼出了一堆 “硬骨头”。 小米花了十年时间,砸进去 500 亿元,硬是搞出了 3nm 制程的玄戒 O1 芯片,成了全球第四家能自行设计这类芯片的公司,近五年研发总投入就有 1050 亿元,光芯片工程师就超过 2500 人。 中芯国际更不含糊,2025 年二季度冲进全球晶圆代工前三,国内市场占有率超 60%,5 纳米工艺良率稳定在 92%,比台积电初代还高 7 个百分点,靠自研算法把老设备精度提升 40%,还申请了 217 项核心专利,国家大基金三期再注资 200 亿元,这架势明显是要把 “卡脖子” 变成 “练肌肉”。 就连新能源领域也没松懈,宁德时代的钠电池能量密度做到 175Wh/kg,-40℃低温放电效率还能超 70%,成本比锂电池低 30%,连续 7 年霸占全球榜首。 反观美国,硬逼科技企业建厂却频频难产烂尾,最后不得不放宽对华芯片出口限制,这波操作简直是 “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这种共识还体现在全球格局的变化里,美国软实力江河日下,国家声誉和治理指标跌了四位,而中国软实力升至全球第二,全球支持率 49% 反超美国 3 个百分点。 美国想靠 “美国优先” 维系霸权,却在全球掀起 “去美元化” 浪潮,美元指数上半年跌了近 11%,十年间全球外汇储备占比降了10%。 中国则在多边舞台持续发力,全球发展倡议获 134 国支持,天津峰会上提出的全球治理倡议精准对接全球南方诉求,与上合、金砖扩容形成呼应。 这一切都印证着,把美国压力当作恒定参数的中国,正在用自身的发展逻辑,在全球棋局中走出属于自己的节奏,这种在忧患中成长的韧性,远比短期的顺境更有持久力。

0 阅读:0
往事趣谈纪录

往事趣谈纪录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