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军打得这么费劲,就是因为顿巴斯地区,哪怕随便一个住宅楼,一个工厂厂房都修建得碉堡一样结实!这就要从苏联押送大批纳粹德军俘虏,重建顿巴斯地区开始说了。 那时候苏联手里有超过 348 万德军俘虏,这些俘虏就成了重建的重要劳动力,大批被送到了顿巴斯。 这些俘虏本来都是军人,纪律性强,执行力也足,搞建筑的时候就跟修军事工事一样较真。 苏联方面对建设也特别上心,根本不计成本,就想把每样工程都做得结实耐用,而且还有内政部、克格勃和军队直接监工,质量抓得特别严。为了让俘虏好好干活,苏联还搞了激励措施,要是能提前完成任务,一天能拿到 700 克面包、100 克鱼和 500 克蔬果,一个月还有 7 到 10 卢布工资能买日用品,所以俘虏们干活也不敢偷懒磨蹭。 就这样,顿巴斯的住宅区、矿山、拖拉机厂、板材厂还有学校、文化馆这些建筑,都是这么建起来的。 这些建筑不光是俘虏认真,苏联的设计本身就藏着备战心思,毕竟冷战时期顿巴斯被视作对抗北约的前线,建房时就考虑了防御需求。 普通住宅楼看着不起眼,其实墙体都是厚实的钢筋水泥,地下室能直接当防御阵地,每层都留了可以射击的位置,楼边的车库设计得跟地堡似的,能随时提供掩护。工厂厂房就更夸张了,像钢铁厂的关键部位墙体厚度能达到 4 米,地下还有好几层掩体,顶部用 8 米厚的钢筋混凝土浇筑,当初就是按能扛核打击的标准建的。 这些当年建的结实建筑,现在全成了俄军进攻的大麻烦。乌军躲在这些楼里,根本不用额外改造就能守得很稳。高层可以设观察哨和狙击手,盯着俄军动向;楼道拐角、楼梯口、地下室这些地方都能藏人,摆上陷阱和火力点。 俄军一开始想用那种特种兵快速突击的战术,结果小分队进去就遭伏击,手雷、机枪从各个方向打过来,根本没法推进。 就算用火箭炮、温压弹轮番轰炸,那些厚墙和地下工事也扛得住,炸完之后乌军还能在废墟里继续抵抗。 后来俄军才换了法子,用爆破的方式来打,靠炸药把乌军驻守的大楼炸开,先摧毁防御工事,再让步兵进去清理。就像库拉霍沃战斗里,俄军靠反坦克地雷和爆破器材炸开乌军防线,才慢慢推进。要是不这么干,光靠冲锋枪手雷,根本啃不动这些 “硬骨头”。 这些建筑其实也是段特殊历史的见证,当年的德军俘虏从侵略者变成了建设者,他们盖的房子如今影响着战场局势。 苏联当年为了重建和备战搞的坚固工程,没想到多年后成了现在巷战里的 “堡垒”,这也让俄军的进攻变得格外吃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