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国际广播电台今天(10月30日)报道:“德国总理默茨:‘不能让美中两国单独决定科技的未来’。默茨强调,德国和欧洲必须‘实现技术主权,不能让美国和中国单独决定科技的未来’。” 刚听的时候,还以为欧洲这是要憋个大招呢。可仔细扒扒欧洲这些年的科技家底,就知道这话更像给自己壮胆,口号喊得越凶,越能看出其实心里没底。毕竟在科技竞争这赛道上,光靠喊口号赢不了,得有真金白银的投入,还得大家伙儿一条心使劲儿,可欧洲偏偏这两样都缺。 先说说欧洲最上心的芯片产业,这可是科技竞争的“嗓子眼儿”领域。早在2013年,欧盟就喊过目标,说要到2020年把本土芯片的全球份额从10%提到20%。结果呢?到2022年,份额压根没动,还是那10%。 去年9月《芯片法案》正式生效,又砸进去430亿欧元,目标还是老样子,2030年占全球20%。可欧洲审计团早就泼了冷水,说按现在这进度,2030年顶多也就11.7%,跟目标差着十万八千里。 为啥这么不给力?钱不够是头一道坎。欧盟这430亿欧元看着挺多,但分摊到十年里,再扣掉研发和各种补贴,真正能拿来建厂、扩大生产的没剩多少。要知道,全球顶尖的芯片厂商,2020到2023这三年就砸了4050亿欧元,这比欧洲整个芯片法案打算撬动的钱还多近五倍。 而且欧洲芯片产业有点偏科,超过一半的产能都是180纳米以上的成熟工艺,主要供汽车用,连能生产22纳米以下芯片的代工厂都没有,更别提跟中国、美国比5纳米、3纳米的先进技术了。现在全球芯片都往高端走,欧洲这步子根本跟不上。 更要命的是欧洲内部根本拧不成一股绳。默茨作为德国总理喊“技术主权”,可德国自己的研发投入增速都快歇菜了,2023年才增长0.8%,法国更离谱,直接降了0.5%。反而西班牙、波兰这些国家增速超8%,可它们科技基础太差,再使劲也撑不起欧洲的场面。 就说芯片法案里的协调机制,看着是想让各国抱团,可到了分好处的时候,每个国家都想把工厂建在自己这儿,还想让补贴多给自己国家的企业。去年欧盟想拉着各国搞联合芯片研发,结果德国要保汽车芯片,法国想押物联网芯片,意大利还惦记着传统制造升级,吵了半年也没谈拢,最后只能不了了之。 这种分歧不光在芯片上明显,人工智能领域更突出。欧盟一边喊着要追上中美,一边又急着出《人工智能法案》搞严格监管,被外界吐槽“还没学会跑就先想着怎么限制自己”。要知道现在全球AI巨头基本都在美国和中国,欧洲连个能拿得出手的本土企业都没有,却先把监管的线划得特别死。 德国想放宽AI在工业领域的应用,法国担心伦理风险坚决反对,最后法案改来改去,既没护住自己家的创新企业,又让国外的企业不敢来欧洲开店,活生生把机会拱手让人。 更尴尬的是,欧洲的科研成果根本落不了地。按理说欧洲基础研究其实不差,全球专利份额跟中美差不多,可大学注册的专利里,三分之一都没变成商品卖出去,好多好技术就烂在实验室里,这就是外界说的“死亡谷”。 比如德国高校早几年就研发出了新的半导体材料,可没企业愿意投钱建生产线,最后被韩国企业买走专利,现在人家靠这技术赚得盆满钵满,欧洲只能眼睁睁看着。这背后就是钱跟不上、政策也接不上,研究和产业完全是两张皮。 再看中国和美国这边的节奏,欧洲想追都难。2023年中国研发支出增速8.7%,美国1.7%,欧盟才1.6%,光看增速就差一大截。按购买力算,中国研发总支出已经是美国的96%,政府研发支出更是美国的1.6倍。 美国虽说增速慢,但家底厚,芯片法案直接砸了2800亿美元,还拉着盟友搞“芯片四方联盟”围堵,逼着企业选边站。欧洲夹在中间,想跟美国要技术帮忙,就得跟着反华;想跟中国做生意,又怕得罪美国,这种两头难的情况,把自己绑得死死的。 就拿新能源汽车来说,以前是欧洲的优势领域,可现在中国车企靠着电池技术突破,在欧洲的市场份额一个劲往上涨,德国的大众、宝马都得着急跟中国企业合作。欧洲想搞自己的电池产业链,可德国要建正极材料厂,法国要搞电解液生产,匈牙利还想抢电池回收项目,每个国家都自己搞一套,成本降不下来,产能也提不上来,最后还是得从中国进口关键部件。 默茨喊“技术主权”,其实说到了欧洲的痛处。这些年欧洲看着中美在芯片、AI、新能源这些关键领域越跑越远,自己却陷在内部吵架、投入不够、技术变不成产品的泥潭里。不是欧洲不想争,是真没那个魄力,既不敢像美国那样砸钱搞产业补贴,又做不到像中国那样集中力量干大事,连内部意见都统一不了,还说什么“决定科技未来”? 说到底,科技竞争拼的就是真金白银的投入、高效的技术转化能力,还有大家伙儿一条心的配合,这几样欧洲一样都没占全。默茨这话更像个警钟,要是欧洲还解决不了这些老毛病,别说跟中美站在一块儿,恐怕连跟在后面跑的资格都要慢慢没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