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往家转…… 打住。说真的,你家现在还这么一天一道菜地“按规矩”过年吗? 我猜,大概率是没有了。 我小时候,这些规矩是刻在骨子里的。我奶奶就像个总司令,从腊月二十三开始,整个厨房就是她的战场。哪天炸丸子,哪天蒸年糕,哪天该吃啥,门儿清。那时候觉得真麻烦啊,但现在回想起来,那一口口吃下去的,哪是食物,分明是仪式感。 是那种全家老小,都得乖乖听“老佛爷”指挥,围着一张桌子,热热闹-闹地把这出“年的大戏”给演完。 现在呢? 我们长大了,爸妈也老了。 年夜饭可能是在哪个网红餐厅订的,图个省事儿。初一睡到自然醒,中午可能点个披萨。初二初三,大家就各自找朋友玩去了。 方便是真方便。 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说白了,以前那些“老规矩”,什么饺子像元宝,面条求长寿,都是说给日子听的吉祥话。 它真正的作用,是强行给飞速旋转的生活按下暂停键。 是用一道道复杂的菜,把一家人“绑”在一起。让你没法在饭点溜号,让你必须坐下来,听你爸吹牛,听你妈唠叨。 食物,只是个借口。 那份“必须在一起”的强制感,才是年味的精髓。 现在我们选择太多了,反而把最重要的那个选项给忽略了。 老规矩是给心找个落脚的地儿。 如今这地儿没了,心,就容易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