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只能算小聪明(王立新)(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长期看准趋势,短期聚焦重点。牵

静白谈社会 2023-06-14 12:04:51

诸葛亮只能算小聪明(王立新)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长期看准趋势,短期聚焦重点。牵一发,动全身。做正确事,正确做事。只专注那些能够决定全局成败的细节,不必拘泥于处处完美。)

首先问一个问题:如何理解“细节决定成败”?

我猜很多人都以为这句话是告诉大家要去关注每一个细节才能确保成功。这样其实会分散掉你的精力,分散掉你的资源,分散掉你的投入,你去关注所有的细节,恐怕很难成功。我的观点是大多数细节都决定不了成败,在所有细节当中,只有那些能够影响未来的细节,能够影响全局的关键的细节,才能影响成败。能够敏锐地发现这种“关键性”的细节,才是我们作为老板、作为管理人员应该去关注的。这是战略思维重点观的又一种形式的体现。

因此,以这个标准看,诸葛亮就不是一个称职的一把手,就不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他事无大小,全部都要去关注,甚至亲力亲为,弄得部下很难发挥自己的才干,很难快速成长,所以才有了“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的说法。《三国演义》里面说他还亲自去设计木牛流马,亲自设计孔明灯,一个管理国家政务的丞相难道该去抢木匠技工的活吗?我以为正是受到这些分外琐碎事务的骚扰,使他不能沉下心来考虑大事情,去制定蜀国的国家大战略。在魏蜀吴三个国家中,综合实力最强的是北方的魏国,实力最弱的是蜀国,诸葛亮本应利用蜀道之难釆取对外据险扼守边关,对内休养生息积累实力,但他反而六出祁山、九伐中原,主动去进攻强大的魏国,其实就是好大喜功、穷兵黩武、以卵击石、空耗国力而已。

即使大战略是错误的,当魏延建议他出奇兵通过子午谷突袭长安时,他又以谨慎拒绝冒险。人类军事史上所有以弱胜强,哪个不是以奇制胜的?至于误用马谡而失街亭,自己以空城计幸运没当俘虏,更显示出他识人用人的水平远低于刘备。最后,这个以为一切细节都会决定成败的统帅,因为事必躬亲终于累死在五丈原,以悲剧实践了“躹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名言。所以,从战略思维来评价诸葛亮,他只是一个忠臣,而非良臣;他有小聪明,而无大智慧;他适合做谋士,而不能做统帅。

管理者只应该去做自己职务需要你做的事,而不是抢着去做本该别人做的事。诸葛亮这种凡事关注细节而不知道工作重点的人,自己越是勤奋危害就越大。

朱元璋就不一样。朱元璋乞丐出身,斗大的字不识几个,割据南京,在跟陈友谅、张士诚争天下的时候他曾问手下说:陈友谅有八十万人马,张士诚有四十万人马,我有四十五万人马,我们应该先打谁?几乎所有部下都说,我们应该先打实力弱的张士诚,胜利之后再回头去打陈友谅,这样把握比较大。朱元璋却说:你们想害死我呀!你们完全没有看出陈友谅的性格、胸怀和张士诚是不一样的。陈友谅枭雄也,性格彪悍,又想拥有天下。而张士诚只是一个追求小富即安的土财主。如果我听你们的去打张士诚,他必拼死抵抗,而陈友谅必倾巢而出,攻击我的后方,去突袭南京。我腹背受敌,必完蛋!因此我只能先跟陈友谅决战,而依张士诚性格绝对会坐山观虎斗,绝不会出兵来偷袭我,等我干掉了陈友谅,再回头收拾张士诚,那就易如反掌。

历史最终验证了这个有大智慧的半文盲的判断,能从不同主帅性格的“细节”差异中看清自己的战略重点,天下的确应该是朱元璋的。

记住:不是所有的细节都能决定全局和未来的成败!

0 阅读:9
静白谈社会

静白谈社会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