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己与知彼
中国的大智慧写在一本书里,我认为这本书是全世界最智慧的书,就是《道德经》。当然大家都知道这是老子,也就是李聃写的。
道德的本来含义:
《道德经》共有五千多个字,分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叫道经。
道经是讲什么?就是宇宙天道,类似于今天我们讲的“自然规律”。
下半部分叫德经。德经主要讲大到人类社会、小到个体人生应该怎么去顺应宇宙天道。所谓道一以贯之,如何使天人能够合一。
能顺应天道而干人事,我以为这才是“道德”的本来含义。
人的欲望来自人性,人性其实就是天道在人身上的体现,
人欲就是天理,人欲既可以激发人的创造力,也可以因为过度贪婪而毁灭人。
所以一切反人性的言行就是反自然的,也是违背天理的,灭人欲是愚蠢的。这是中国文化的一大污点。
但反过来,西方文艺复兴后则过多地强调人欲的放纵,把人凌驾于宇宙万物之上,以征服的态度来处世,这是另一种污点。
先知彼,后知己:
老子关于人生态度有极其精彩的论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详见《老子校本》)
译成今天的大白话就是,能了解他人的人聪明,能了解自己的人明智。能战胜别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战胜自己的人更加强大而不可战胜。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的人。坚持力行的人有志向。不丧失本分的人就能长久,身虽死而“道”犹存的人,才算真正的长寿。
你既知道别人的长处与短处,又知道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在对比当中正确了解和评价自己,这就是有“自知之明”,这就叫明智。
用大白话说就是我们要努力从别人身上看到他值得学习的优点,也要从他的身上看到自己的缺点。
但是,是了解自己重要,还是了解别人更重要?
了解自己和了解别人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
我经常问别人,在《孙子兵法》里有两句非常有名的话,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还是“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你心里面一定认为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几乎90%以上的人都是这样认为的。实际上,马王堆出土的孙子兵法原文是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这不是一字之差咬文嚼字的抬杠,也不是我要显示自己读书多么认真仔细,而是它表明了一个很重要的道理:
人生认识自我就像照镜子,如果没有一面镜子 你就看不清自己的脸,看不清你是谁。所以唐太宗李世民一直把魏征当成他的一面镜子来反观自己为人为政的对错与得失。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不知道“彼”怎么可能知道“己”呢?
所以在认识自我与世界的关系中必须先知彼而后才能知己。唯有“知彼知己”,才能“百战不殆”。
知彼知己的市场营销:
那么在营销上来讲,这种把认知世界放在认知自我之上的态度对市场研究有什么启示?
第一,所有市场营销策略都必须建立在了解客观现实的基础上,你应该做什么,你能够做什么,你想要做什么,都必须从市场竞争格局中寻找答案,也就是要先知彼。
第二,营销中最重要的“彼”是谁?
首先是顾客选择与分析,客户画像。你要知道什么人才是适合你的顾客,他需要的核心是什么,痛点是什么。
其次,你要知道谁才是你的竞争对手,客户是谁决定了竞争对手是谁。竞争对手在满足顾客的需求上比你强的是什么,比你弱的又是什么。
最后你要知道谁才是你的朋友和合作伙伴,你们互补合作的共同利益基础在哪里。只有清楚地了解了顾客、对手和伙伴,你才能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应该怎么干,这就是市场营销分析的四大角度:
为谁服务,和谁竞争,跟谁合作,我扮演什么角色?